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推动着“海绵城市”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城市生产等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为城市建设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因此,重。很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地改善城市功能和布局。现阶段,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这就使得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中[1]。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交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 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坚持海绵城市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人工措施和自然环境融合起来,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性的基础上,汇集、净化城市雨水,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的预期目标。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工作,实现给水、排水等环节的协调性。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城市雨水问题,如缺水、雨水流失、雨水径流、雨水灾害等,其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如天然河流、湖泊、池塘、湿地、森林和草原等,这样城市就能够更好地储存雨水;其次,修复和恢复生态环境,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体会受到一定的破坏,技术人员需要及时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工作;最后,新建海绵,利用LID技术和基础设施建立海绵体,有效地减少城市不透水区域,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路面材料选择
在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透水性沥青路面已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其主要是在引导雨水流入基层和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改善积水问题,避免出现路面径流、交通拥堵等现象,但无法实现雨水的充分利用。为了实现雨水的有效应用,生物滞留系统应运而生,其主要是在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基础上,净化并利用雨水。
道路结构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积水排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道路表面积水由路面空隙排放;第二,道路积水能够渗入道路结构最底层,由排水管道排放;第三,道路积水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进行排放。前两种积水排放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满足排水的基本要求,但无法充分发挥出道路滞留、渗透等功能[2]。为了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城市道路渗透系数应大于7×10-5cm/s,在道路车流量较多、道路承受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道路积水无法被渗透。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道路人行横道的过程中,普遍使用混凝土和花岗岩等材料,为了避免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技术人员可以应用透水性强的材料,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道路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通常情况下,×10-3mm/s以上,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1m。
横坡与绿化带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道路横坡向中间倾斜,往往会将绿化带放置在道路中心位置,且绿化带的高度比道路低5到10cm,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雨水。除此之外,设计人员需要在绿化带位置设置相应的碎石层,以满足绿化带自身的实际需求,有效地积蓄、利用并排出雨水。为了有效地减少排水管道的直径,需要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智能雨水篦子,在雨水量较多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开关,不断收集并排放雨水[3]。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