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范文
,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建设进入高潮,建
设量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
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
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
(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
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
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1、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2.轴线式布局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5.集约式布局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