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清代文学
2022/4/11
第一节 清中叶的诗
格调派:以沈德潜为代表,主张“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性灵派:以袁枚为代表,主张写个人“性情遭际”。
肌理派:以翁方刚为代表,主张作诗以学问为根底,读书寄四弟墨》:
……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见性之规。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无复守先待后之意。……老弟以为然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 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
诗:诗主张与袁枚相近,要写出个性,更可贵的是他比袁枚更注意诗歌的现实性。他的诗清新流畅,自由洒脱,但含义深刻,真挚感人。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石》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 《板桥词》
《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
老树槎枒,撼四壁、寒声正怒。扫不尽、牛溲满地,粪渣当户。茅舍日斜云酿雪,长堤路断风吹雨。尽村舂夜火到天明,田家苦。
第二节 清中叶的文
∞桐城派的散文
∞汪中的骈文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有《方望溪全集》)开始建立的。方苞继承归油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所谓“义”即“言有物”,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要求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实际是要求以程朱理学为基本的出发点。“法”即“言有序”,指表达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形式技巧,包括布局、章法、文辞等。
关于“义”与“法”的关系,他认为义决定法,而法 则体现义。
关于“义”与“法”所应达到的理想是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他的“义”具有明显的为当代政治服务的目的;“法”所要求的古文用语“雅洁”即典雅、古朴、简约,又与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维护和传播理学道统,因此受到了朝野得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
方苞的散文创作大多为崇道明经之作,道学气味很浓。只有一些记事小品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成功,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有《刘大櫆集》)对方苞的“义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对于方苞的“义”的内容,他用“义理、书卷、经济”得“行文之实”予以扩大。
对方苞的“法” ,他用“神”、“气”、“音节”等要素予以拓展。他所说的“神”指的是作者的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二者比较,“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神为主,气辅之”。
由于“神”、“气”是无形的,因此他又主张通过文章的音节来求其声气,通过字句来求其音节。认为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神”、“气”。
这就为搜寻“依法”奥妙揭示出了具体的门径和方法,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桐城派的文论发展上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的古文理论有三点:
首先,他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即要求儒家道义(义理)与学力(考据)、文学(词章)相结合。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加上许慎、郑玄的考据,以考据为义理、词章服务,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的文章的目的。
其次,运用传统的阳刚阴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这看法已触及到了豪放与婉约、壮美与优美等重要的美学范畴,在美学理论上有新的开拓,对后世影响很大。
再次,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好的文章应该是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的有机统一。
此八字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
代表作有《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形成了纵贯清代文坛的散文大派。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
中国古代文学 清代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