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提要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农耕区,分布在今张家口——赤峰——辽河——丹东一带。燕、赵长城大体与当时农牧分界线的中、东段一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面、东面、将原燕、赵、先秦长城加以巩固、整修。同时,随着大规模的屯垦实边,农耕区向西部河套一带扩展,增修了自内蒙古河套地区经宁夏贺兰山麓至甘肃兰州附近的一段长城。以后,西汉长城扩建的重点也在西部,增建了河西走廊长城,以保卫新扩的酒泉、张掖、武威等肥沃的绿州农耕业,同时也保卫了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至今,这段长城与现在的农牧分界线大致相符。明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防御北方蒙古民族而建,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明长城的位置比秦汉长城向南后退,也大体和当时的农牧界线一致。这样,万里长城本来是一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却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牧业文化景观的分异,并成为恢复这一地区农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证据。
二千多年来,我国北方的农牧界线历经变动,形成一个动荡不定的农牧交
错带——农牧过渡区,也即长城地带。其形成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及交错分布
的民族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正如前面所述,这里属于半
湿润向干旱气候过渡的地区,水热条件优于产北方草原,但不如南方传统的农
耕区。对于牧业来说,是它扩大优良牧场、壮大游牧经济的好场所;对于农耕
业来说,这里又是“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分界线。所谓“雨养农业”
即通常年平均降水量在 250—300 毫米之间,还可以发展“ 靠天吃饭”的农耕
业;所谓“灌溉农业”,即当年降水量不足以满足农耕业的最低需求,必须依
靠灌溉,只有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耕业。长城地带,东部年降水量超
过 400 毫米,西部也在 200—400 毫米之间,所以大部分地区可发展“雨养农
业”,是农耕民族扩大耕地的主要目标。 3 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力”
的平面带 在长城的发展历史中,攻、守双方经常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民族
或诸侯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集中表现在中原农业文化区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区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两者之间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阴山——

祁连山——昆仑山为划分界线。农业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相比较,自然条件,特别是水热条件,自然资源要优越得多,因而其劳动生产率相对也高得多。农业文化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农耕业定居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加快了文明进程;而在游牧文化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迁徙不定的生活方式,则延缓了其文明的进程,甚至长期保留更多的原始成分。尽管如此,在原始的军事技术条件下,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总是呈正相关的。特别是游牧民族在作战方面的机动能力、骑兵的神速快捷,往往是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而农耕区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又有着极强的诱惑力,所以长期来,北方的游牧世界始终是对南部农耕区构成长期持久的威
胁。 历史上,长城南北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大于振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4-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