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徕卡相机“军转奢”.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徕卡相机“军转奢”.doc1 徕卡相机“军转奢”话说二战后期,盟军昼夜不停地轰炸德国本土,将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城市夷为废墟。然而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威兹勒却“全身而退”, 整个战争期间未落下过一枚盟军炸弹, 其原因就在于这里有一家蜚声世界的相机制造企业,而它所生产的徕卡相机则是许多盟军飞行员的至爱。最重要的是,欧洲战场盟军最高指挥官巴顿将军也是它的铁杆“粉丝”。摄影史上曾出现了不少贡献卓著的常青品牌, 但如果历数从“影像记录仪器”商标升华成为生活方式标杆的品牌, 徕卡恐怕是绝无仅有。略通摄影的人都会对它膜拜有加: 从材质到工艺, 从手感到成像, 令人“中毒”至深;然而昂贵的价格却也让不少发烧友望而却步。造神运动徕卡相机几乎是个神话: 半个世纪不变的面孔、极简的功能和绝不妥协的做工; 而徕卡品牌也似乎以“神”自居, 恪守“原教旨主义”般的制造理念, 苛求完美却不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多便利――恰恰相反: 它摒弃了除基本测光之外的一切电子功能,视“现代人体工学原理”如无物――上卷、过片、光圈、快门、对焦、曝光、倒片、退卷, 全过程一概由用户自理; 而后者则把花大价钱请回来的徕卡视为圣物, 虔诚地享受这些繁琐不堪的操作步骤。徕卡这尊“神”的始作俑者是奥斯卡? 巴纳克。他很喜欢用 35mm 胶片拍摄电影。 1914 年, 为了给电影拍摄提供曝光参考, 他制作了一台使用电 2 影胶片的“徕卡原型机”,虽然只有一枚定焦镜头和一档快门速度,却成为了世界上首台有测距取景器的 35mm 相机。当时的巴纳克恐怕还没有意识到, 自己的“即兴创作”为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摄影工业发展奠定了全球统一标准: 他按人眼视角设计的 24× 36m m 底片格式沿用至今, 最新的所谓“全画幅”数码相机也未突破此例; 相传标准 135 胶卷的长度也是比照巴纳克的双臂展开长度而定。战争年代人们常常自喟生不逢时,但徕卡相机却成了“乱世英雄”: 从一战到二战, 它被广泛应用于战地侦查和新闻报道, 它所拍摄的照片几乎改变了这两场战争的轨迹。虽然徕卡相机产于德国, 但各国军队都大量使用,即使到了战后对它的兴趣仍然不减。摄影大师卡蒂埃? 布勒松是第一位使用徕卡相机的专业摄影者, 他说: “如果没有徕卡的忠实陪伴, 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众多传说把徕卡渲染得神乎其神, 俨然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或许真像徕卡公司自称的那样:“不可能找到代用品”。艰难守望徕卡相机一向以其坚固而可靠著称。有美国军方的使用说明为证:为了防止徕卡相机落入敌手,须使用锤、斧等彻底毁坏,必要时可用炸药。在正常情况下, 民用版徕卡相机也能够“轻松愉快”地陪伴主人度过一生, 西方社会上流人士也把徕卡相机当作一种身份标志。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度拥有全球最多“徕卡迷”的日本终于成了徕卡最致命的竞争对手。早在二战时期, 日本光学设备厂商就曾大批仿制徕卡相机供侵略军使用。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 日本企业向欧洲 3 老牌相机厂商发起了强大攻势。禄徕、蔡斯等众多欧洲品牌纷纷溃败, 徕卡也陷入生死困境。所幸的是, 徕卡得到了瑞士富商斯密德亨尼家族的支持, 果断放弃了单纯比拼价格的策略, 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度和寿命上, 主攻单价 1 万欧元以上的高端产品, 同时也把手工制作相机的工艺发展到极致。 20 世纪 90 年代初, 越来越多的富

徕卡相机“军转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