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和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教学难点: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风光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 展示一次旅游的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精品文档请下载)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20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精品文档请下载)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风光,写下了这篇游记。 (精品文档请下载)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
查找资料,理解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
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构造
划分构造: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板书: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辛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风光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四、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五、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详细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宏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精品文档请下载)
2。 作者屡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和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精品文档请下载)
(作者屡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风光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精品文档请下载)
六、赏读品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5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