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基学佛心要
王骧陆
世人要去苦恼,除灾祸,得康健,保富贵,先得明心;心明则不造业作恶,祸害自远,身心泰然矣。但明心必学佛,学佛必自求,求佛得一,求己得七,此为正因,别无二法。初学佛者,先读此书,明心要作根本,有一步登堂之妙焉。方知从前误入,是冤枉一梦。
修的目标,在明心见性。第一条件,又在本人心愿,真切肯修,方是有益。譬如缺米,要买粮。缺用,要求财。如果不缺,就不要。
现在的人,可分三种:一是无空修,忙于生计,无暇及此。二是无需乎修,以为衣食住满足,并无病苦,用不着修。三是要修无门路。此又分为四:一者所求不正,如求福报等;二者不明法之所以然;三者法不当机;四者缺乏师资。此是因缘的不同,然不论修与不修,人的目标总是求乐去苦。
不肯修的人,误以修为苦事,根本还是求乐。肯修的人,虽知求乐,不明究竟乐的道理。佛菩萨本愿,在慈悲。慈是予乐,悲是去苦,要人到究竟乐,是为极乐。但予乐,不是佛有个乐可予;去苦,不是佛代为去苦,佛只是付予一方法,教人自己去苦取乐,去取在人自己;用自己的定慧力,照见苦乐是心的分别,当他苦,就是苦。当他乐,也就变为乐了。如果明白了此义,观一切是空,苦厄自度。所以苦乐的分别,只在意境上高下的不同。
一普通人以衣食住满足为乐。以缺衣食住为苦。
二高尚人衣食住不必定要满足,但求成名为乐。以不得扬眉吐气味苦。
三苦修人、罗汉怕衣食住满足,但求自己速成佛道,不知利他。以富贵为累,不得清净修持为苦,此但死修无方便者。
四发心菩萨不求衣食住满足,但求得过,惟以明心利他为乐。以不得度生为苦。修慧兼修福,而重修慧。
五大智慧人登地菩萨衣食住不必定取不满足,有则享之,无则不强求也。以此生不能大成就为苦,福慧双修平等不二。
六大成就人佛苦乐两无碍,亦无所谓苦乐,得大自在之乐。无苦,福慧具足。
世间乐出世乐衣食住,名利恭敬,即财色名食睡五欲。(身乐)衣食住等一切照旧,但不贪著,惟心无挂碍,常得自在之乐。(心乐)以无常有限有生灭故,不究竟故终归苦。以究竟乐,其乐无限,毕竟是乐而无苦。一重在身,二有生灭,三可夺,四有量,五不久只一世,六有比量即苦生,七于苦难中得来,虽享受而心常恐怖。一重在心,二无生灭,三不可夺,四无量,五永千万世,六无可比量而大自在,七于功德中修证而得,可安心自在享受,心无得失恐怖。
世间恶事,多半是苦人做。苦人为什么肯作恶?只因心地糊涂。所以惑是因,造业是缘,受苦是果;转过来,苦又是因,惑又是缘,造业又是果矣,是名惑业苦三轮。今因修而开慧,因慧而知空,因空而得定,定即是不惑。慧、定、空也是三轮。所以有福人,每不肯作恶,但一作即是大恶,翻身又是大善。
因此修世间福报,已属不易。如不修善,必得苦果。所以戒十恶,是修福的根本,亦是修慧的初步。有了世福,才有善缘。得遇明师闻正法,修出世福。譬如登楼,世福是个梯,但登梯勿上楼,终不究竟。所以有了梯的世福,还得要登梯的出世福。总而言之,是修心,把苦心转到乐心,把糊涂颠倒心转到光明自在心,才是修的目标。
修的法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尽,必求得明师,以为皈依。因为各人根器不同,不能用一个法来普传大众。学佛法门,随人而施,法法不同,要人
王骧陆:初基学佛心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