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总结材料
单位:新城三中
一、 对于“说课标、说教材” 活动的总体的感受是:
它既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也不同于说课,是深化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和深度有差异,使同一个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的“输在起跑线上”.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生活经历的支持,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对于生活情境的理解产生困难。又如: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列出加法算式.(2)将l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加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掌握呢?
(精品文档请下载)
2.练习时间的压缩导致难度加强
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补充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如加强估算,在第一学段增加了统计、图形变换、观察物体、方向和位置、找规律等教学内容,降低了运算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有增无减,而教学课时是固定的,因此必然要压缩原有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时间。如20以内加减法,从原来的29课时压缩到如今的23课时,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也没有降低,压缩的只是练习时间,学生的准确率和纯熟度必然受到影响,而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的重要根底,这一根底不扎实,必然影响后面计算内容的学习,从而产生学习困难.(精品文档请下载)
3.注重体验无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程改革给老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老师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材料和形式。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靠《老师教学用书》,但和传统教材的“老师教学用书”相比,新教材的教参对理念的讲解比较详细,但教学方法的指导却比较简单甚至没有,新手老师往往会无所适从。如第三册“倍的认识"单元,〈老师教学用书〉只是强调“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却没有详细指导,一些新老师在教学中就和学生一起卡了壳,学生体验了,探究了,但由于没有数学语言的提炼,对什么是。倍”仍然不明晰。因此,为了让老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老师教学用书>的指导应该到位,不能为了“留空间”把该说的话都不说。
(精品文档请下载)
4.教学要求把握不准
尤其让老师们感到郁闷的是,不知道自己把握的教学要求是否准确。老师按照〈老师教学用书>的单元教学要请教学,这样的情况不但低年级有,高年级也有,如,五年级上册第1l页例题7的铺地问题,教参中只说是连乘计算教学,不讲铺地问题的详细内容吗?“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老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要求是“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钝角”,有些训练题和检测中也会遇到要画大于或小于直角的角.(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在本次活动中我校采取的措施。
为认真贯彻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说“学课标,说教材”活动的通知精神,适应教育改革和开展的需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促进广阔老师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老师专业化成长。纯熟地掌握教材内容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和进步老师专业根底知识、教学根本技能、教研才能、创新才能和理论才能及全面
“说课标 说教材”的认识及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