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查房
陈晓敏
编辑课件
病例介绍
患儿男系G3P1,孕40+6周顺产娩出出时可为败血症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针眼处流血不止、
呕血、便血、肺出血、严重时发生DIC。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编辑课件
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加。
(1)血培养;
(2)脑脊液培养;
(3)尿培养;
(4)其他分泌物培养。
因新生儿抵抗力低下以及培养技术等原因,培养阴性结果也不能除外败血症。
细菌感染后,C反应蛋白6~8小时即上升,当感染被控制后短期内即可下降,因此还有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编辑课件
治疗
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用药原则:早用药,合理用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监测血氧和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及时纠正休克,积极处理脑水肿和DIC。
。
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编辑课件
护理措施
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供给除经口喂养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内营养。
加强巡视,严重者需专人护理,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给予对症护理,观察内容见临床表现。
讲解与败血症有关的护理知识如接触患儿前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及脐部护理等。
编辑课件
化脑的相关知识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内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常见的危及新生儿生命的疾病,本病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败血症,一般新生儿败血症中25%会并发化脓性脑膜炎。‰~1‰,早产儿可高达3‰。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早产儿),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又常缺乏脑膜刺激征,故早期诊断困难,故疑有化脓性脑膜炎时应及早检查脑脊液,早期诊断,及时彻底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
编辑课件
极罕见。母患李斯特菌感染伴有菌血症时该菌可通过胎盘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化脓性脑膜炎偶可成为胎儿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
患儿多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难产等生产史,病原菌可由母亲的直肠或阴道上行污染羊水或通过产道时胎儿吸入或吞入而发病。
病原菌可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黏膜、消化道、结合膜等侵入血液循环再到达脑膜。有中耳炎、感染性头颅血肿、颅骨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皮肤窦道(少数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新生儿,病原菌多由此直接侵入脑膜引起脑膜炎。
编辑课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包括精神、面色欠佳,反应低下,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肝大、腹胀、休克等。
呕吐、前囟隆起或饱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较晚或不明显,颈项强直甚少见。
(1)神志异常: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嗜睡、、感觉过敏等。
(2)眼部异常:两眼无神,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或向下呈落日状,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大小不等。
(3)惊厥: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动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
(4)颅内压增高:前囟紧张、饱满或隆起已是晚期表现,失水时前囟平也提示颅内压增高。
编辑课件
并发症
临床疗效不佳,或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临床症状不消失;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高热、抽搐、呕吐,前囟饱满或隆起,应考虑发生并发症。
硬脑膜下腔液体超过2ml,,红细胞<100×10[6] /L,可确诊。
其发生率可达65%~90%,甚至100%,年龄愈小、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愈延误者,则发病率愈高。行侧脑室穿刺液检查提示异常。
编辑课件
治疗
尽早、大剂量、足疗程,选择易进入脑脊液的杀
新生儿护理查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