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朋党论》有感
读《朋党论》有感〔一〕
宠爱《朋党论》,不仅因为文章本身,更是缘于对欧阳修的钦慕。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量酒一壶",这充分反映了欧阳修的追求和品德。在为政方面,欧阳修崇尚"宽简",即宽容和简化的风格,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名声,讲究实效。他23岁中进士,一生虽两经贬谪,但仍旧官拜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和参知政事,死后谥号"文忠".在为文方面,欧阳修是多产的,有《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问世,约百万言,还与人合作编修了史学著作《新唐书》,独力编纂了《新五代史》。欧阳修又是北宋文坛领袖,散文成就最高,苏轼评价其文是"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写了500多篇散文,各类文体兼备,其中政论文遵守"明道"、"致用"主见,指摘时弊、思想锋利,叙事说理、深化浅出。《朋党论》是其政论文的代表作,欧阳修提出了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的闻名论断。
《朋党论》是与庆历新政相联系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倡议和推行,欧阳修踊跃参加,目的是通过澄清吏治、厉行法治和富国强兵,挽救北宋开国已久后形成的时弊。新政历时一年四个月就归于失败,其干脆缘由是反对派攻击范仲淹等人为朋党,原支持改革的宋仁宗皇帝因此提出了"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的怀疑。面对仁宗的质疑和反对声音,欧阳修以谏官身份撰写《朋党论》,既为范仲淹等人辩白,也是一吐胸中块垒,对反对派谬论进展理论清算。《朋党论》文笔犀利、史实确凿,具有充足气场和战斗力。全文615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而且,认为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历史现象,对于君王来说,不是要否认客观存在,而是要判别君子与小人。其次层次是深化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分,其中道与利是判别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所在。在欧阳修看来,君子之交是真朋,小人之交是伪朋,甚至连伪朋也算不上,可说是无朋。第三层次是广泛列举正反方面的史实,既以此证明朋党"自古有之"的论点,又论证了君王信任举用君子之朋那么国家兴盛、禁绝诛戮君子之朋那么国家乱亡的道理。第四层次是最终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强调君王要以历史为鉴,充分相识朋党问题关乎国家兴亡治乱。
品读《朋党论》,我不能不对欧阳修光明正大和敢于担当的人品表示佩服。《朋党论》说明了欧阳修的政治立场和正直品德,他支持庆历新政;成认自己与范仲淹是一路人。这在当时是须要志气的,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庆历新政触犯了保守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剧烈反对。后来的事实证明白这一点,范仲淹、富弼、韩琦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地方十年左右。我不能不对欧阳修理性抑制、恰到好处的醒悟表示佩服。在《朋党论》中,欧阳修列举了大量史实,说明君王用小人之朋那么亡的道理,但他举例论述只到距当时不远的唐末年间,随即戛然而止。这并不意味宋朝没有用人之弊,没有用小人之朋的问题。《朋党论》就是为宋朝之事而发争论,为解脱范仲淹而鸣不平,但欧阳修绝口不言宋朝之事,其重要缘由是为了幸免干脆触犯仁宗皇帝,以期得到他的认可和理解,从而说明了欧阳修的理性精神和高超之处。我不能不对欧阳修出语新颖、论证严密的观点表示佩服。朋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欧阳修却能直面冲突,亮明观点。详细是以退为进,非但不否认朋党的存在,反而在开篇就干脆确定了君子结党的事实,明确提出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显明观点;以奇说理,明确划分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标准,君子间以道结党,相互坚守名节、道义和忠信,小人间以利而群,彼此勾心斗角、狼狈为奸;以史为鉴,从古到今、正反两面、层层递进,用大量史实论述朋党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文章的劝服力。
《朋党论》从国家兴亡的高度论证了朋党问题。朋党之存在,不仅仅是历史现象,更是现实的政治现象。《朋党论》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就在于没有泛泛地探讨朋党现象,也没有就朋党论朋党,而是站在国家兴亡的高度对待朋党问题,这使文章有了政治意义和宽广视野。《朋党论》在结尾时明确指出:"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这就点明白文章的着力点是政治和国家兴亡。那么,君王怎样引以为鉴呢?核心还是识人用人。《朋党论》好就好在没有单纯地论证君子之朋兴国、小人之朋亡国的道理,而是从君王识人用人的角度启程进展论证,使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中国传统政治历来认为,为政之要,首在得人。诸葛亮曾经譬如道:"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行细,辅不行弱,柱细那么害,辅弱那么倾".意思是,治理国家必需注意选贤任能。辅佐国家的人就像房屋的柱子,柱子太细小,屋子就会倾倒,辅佐国家的人不称职,国家就会
读《朋党论》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