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沧海朗读 mp3] 观沧海朗读
第一篇观沧海朗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 15 课
二、教学设想:
、考虑到七年级学: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译文: ( 挥师 )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
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
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 四) 、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 ( 看) 到什么样的景 ( 明确
“写了什么” ) 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 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
大! “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 ! 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讨论 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
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
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
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
天下的宏大抱负。 )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
海》 !
讨论 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 (1 —2) 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 (3 — 8)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9 — 12)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 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 五) 、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
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
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 六)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附录一:《观沧海》教学反思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
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观沧海朗读mp3]观沧海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