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世诗歌精神管窥诗歌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也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它一面不断地诉说着外部世界, 一面又不断地敞开自身。每一位诗人也都给我们提供了各自窥视世界的角度,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此过程中, 有人下笔千言, 有人惜墨如金, 各自形塑着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话语风格。也许, 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写作者, 他并不需要斗酒诗百篇、笔落惊风雨, 只要他能够在某一点上道破世界与人生的秘密, 有一个足够醒目的诗歌意象, 有一行足以传世的文字, 也就足够了。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把晚清国家比作一艘将沉的大船, 鲁迅提出过令人过目难忘的“铁屋子”的意象,作为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个隐喻,钱锺书把人生比作一座围城, 这些都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越来越成为一个文学原型。王立世也许并不是特别卓越的诗人, 但由于他发现和书写了人生的“夹缝”状态, 洞察了人与世界、人与整个时代之间的“夹缝”的关系, 而成为当下诗歌场域中一个独异的存在,也为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写下了非常可贵的一页,留下了他孜孜探索的身影。一、理想主义的激情涌动从 20 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诗歌仿佛也进入了一个王纲瓦解的诸侯纷争的时代, 意识形态的松动和商业时代的悄然来临, 结束了诗歌的一元化格局,各色主张的诗歌纷纷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嚣浮躁, 不一而足。一个显明的现象, 就是诗人们一致放弃了对崇高庄严之类神圣事物的景仰与追求, 而以游戏娱乐、调侃戏谑的消费心态,把诗歌变成了个人欲望的宣泄载体和话语狂欢的表演场。尽管, 这个时代表面上是轻浮粗粝的, 但它又是非常严峻的, 每个人面临着精神上的危机和自我蜕变的需要。在众人皆醉、举世皆狂的情势下, 总有一些秉持良知的诗人, 不惮寂寞、勇于担当, 在诗歌的时代之夜里, 保持着必要的冷隽与清醒, 不为潮流所裹挟和左右。他们的创作, 由于有一颗独立不羁的灵魂和沉思默想的品质, 而闪耀着思想的睿智火花,温暖和启迪着那些困顿和迷惘的心灵。二、“夹缝”中的苦难生存王立世在诗歌里阐释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即“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他写过不少有关“夹缝”意象的诗歌,在这类诗歌中,他以近乎执着的姿态,在这个生命的“夹缝”中审视黑暗、向往阳光、言说着人之生存的受困处境和生命崇高庄严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夹缝”是王立世诗歌的一个关键词, 是打开他诗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诗歌中的“夹缝”状态是一种处于明亮与晦暗、暖色与冷色、困顿与挣扎、沉潜与上升之间的中间状态, 正好表达了人生的某种际遇与处境, 或者人的某种心理和精神状态。“夹缝”让人感到生活的困厄与阻滞, 同时,“夹缝”之中, 也滋生着反叛与抗争, 孕育着希望与生机, 因而,“夹缝”也是宽阔、也是契机, 如他在另一首《夹缝里的阳光》中所写:“一束生动的光/ 经过多次折射/ 才抵达潮湿的夹缝/ 夹缝兴奋了许久/ 那些灰暗的草木/ 开始欣欣向荣/ 那些憔悴的鸟儿/ 开始鸣翠柳”。庄子曾经说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这一层面上,诗人对于“夹缝”处境的叙写,又隐含着他对于人生的某种隐喻: 百年人生, 恰如在“夹缝”中的短暂穿行, 伴随着与生俱来的挤压之痛。同时,在“夹缝”的生存状态中, 诗人也试图以游刃有余的处世之道从容穿行, 如他所写:“每个人终得学会/ 像庖丁解牛那样/ 在夹缝里穿行”。但
王立世诗歌精神管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