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评王立世诗歌中的日常性诗意表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评王立世诗歌中的日常性诗意表现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所写之人、之物、之感皆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给读者呈现出亲切、丰富的画面感。通过诗人的“在场”, 去掉了蒙在诗歌上面多余的面纱, 将自我的精神状态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情感的思辨切入人性的深处。当然, 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诗意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累赘的情感体验, 以及因为拘泥于琐碎的日常生活而导致诗美不足的问题。但是能够在平凡甚至平庸的城市生活中寻找到诗意, 还能够在诗意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 让智性写作大于感性写作,损失一些诗美并不可惜。一、主体的介入主体的介入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传统诗歌中, 侧重于言志抒情, 强调客体的存在, 推崇“无我之境”为诗歌表现的最高境界。在现代诗歌史上, 朦胧诗的出现, 强调了一种主体性的价值, 在诗歌中也多表现为一种隐藏的主体, 将自我呈现在诗歌表现的时代语境中, 而后朦胧诗又重新强调客体的表现,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主体性又重新出现在诗歌视野中。而诗人王立世的《夹缝里的阳光》以表现主旨的差异划分为五个部分, 无论是物象的选取倾向、感悟式的诗意表达、真切的爱情感受、浓浓的乡土情怀, 还是友人的赠答之情, 几乎所有的诗篇都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和灵魂的拷问, 表现出浓郁的主体倾向性。所以, 诗歌给诗人提供了一个从自我到真我的表现空间, 也使得读者在诗句中体会到与自身非常贴切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向于坚和韩东致敬》中写道: “狗日的,这世界乱七八糟/ 诗人却不在乎边缘,不在乎卑微/ 甚至不在乎嘲笑和打压/ 秉持自己骨子里的高贵/ 在生活的低处自由抒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写作立场, 就是强调自由抒情, 就像于坚所强调的“回到生活的在场”一样,主体性的人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在生活的低处自由抒情”可以说是诗人诗歌主体价值的一种追求理念和践行标准, 也是这部诗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姿态。具体表现到诗歌中就是诗人以第一人称“我”进行直接的倾诉, 使情感的流露更加自如。例如, “我后悔一生的是/ 不能从汗水里/ 晒出更多的盐”(《心迹》),“今夜,我一个人举起酒杯/ 无所顾忌,痛饮大好年华”( 《今夜诗》), “我的心像秋千/ 怎么摇, 也摆脱不了孤单……”(《命运》) 等直接表现诗人主体倾向的诗句。另外就是借助于物语隐秘性地表现主体倾向, 这相较于直接的情感流露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例如,在《门》这首诗中,“你的柴门/ 对我虚掩一生/ 又比那些朱门/ 充满暖意和高贵”, 通过“门”这一物象表现了一种人生的选择和主体的价值取向,“柴门”和“朱门”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诗人以“柴门”表现了对平民生活的选择, 而非高不可攀的“朱门”。针对生存境遇的问题,在《夹缝》这首诗中, 诗人说“夹缝, 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夹缝在诗人看来是一种险恶的生存境遇, 面对的是如箭的风和像子弹的雨,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却是诗人的安身之地, 言外之意更多的是无奈和苍凉。在物语中, 诗人依然是一种隐性的“在场”,其主体的价值左右着客观物体的情感倾向。二、日常化的诗意表现日常生活是诗人主体生命体验的主要载体。诗人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选取日常性的生活画面和场景, 使得日常生态跃然纸上,增加了读者阅读的画面感, 产生了直观朴素的力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

评王立世诗歌中的日常性诗意表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