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身体适应
蔡先锋 我们要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若想良好地适应社会,仅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体育锻炼与身体适应
蔡先锋 我们要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若想良好地适应社会,仅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是不够的,社会在思想状态、道德风尚、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对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育锻炼以特有的优势,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成为提高人们社会适应能力最为重要而且高效的手段。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根本目标是个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即应激源产生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的发展。心理适应被认为是与心理健康水平不可分割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有实验说明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并逐渐适应这一环境之后,便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固化状态,当其转移到 一个新环境时,便会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心理适应有三种方向: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心理适应是个体与应激源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被应激源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并夸大消极因素的影响,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行为违背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结果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二是积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的分析应激源中存在的积极的一面及消极的一面,在客观环境中积极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应对应激源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三是趋避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地认识到应激源的利弊,在趋避心理的影响下,个体采取应对措施时,没有采用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在此应对过程中,个体考虑到其应对方式给自身及他人带来的影响,有可能采用折中应对。
运动时常受场地、器材设备、气候环境等影响,我们要适应客观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才能完成练习的技术动作。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意志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果断、自信、勇敢、细心等优良品质。运动中获得的愉快感可以调节个体情绪、改善心境,使个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参与身体锻炼,面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助于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在
体育锻炼与身体适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