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杨宽 魏凤玲 张馨云 摘 要:文章从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及本科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出发,在阅述“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平衡”等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原则基础上,提出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方案,并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循序渐进”原则
这应是所有学科都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科的设置还难以达到要求。以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为例,从专业角度而言,应该将与本学科相关的最基础的课程放在此处。那么对于考古学来说,哪些学科才算基础类的课程呢?
任何学科体系都由一系列的关键概念构成,或者说概念是每一门学科的基础[10],本科生的基础课需要围绕这些關键、核心的专业概念进行设置。以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考古学文化”来说,如果仅从概念和繁多的、枯燥的各考古学文化来讲解,对于没有任何考古经历与基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文化”一词的内涵极其丰富,学生在没有充分了解“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解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因此,学生了解考古不应该直接从考古入手,而应该将涉及文化背景的世界史、中国史,与理解文化相关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都作为基础课,而且以上这些课程学生在高中时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了解,易于掌握。最主要是使学生懂得学习考古是为了研究人,考古材料背后都是与人相关的,而这个“人”是鲜活的,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由博返约”原则
由于考古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足够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为以后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个“博”应该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要掌握足够多的与专业相关的通识类课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人文类应该培养学生对艺术、对美、对哲学、对宗教的认识,社会科学类培养学生对法律、经济等方面的认识,自然科学类培养学生最起码了解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等。以上这些相关课程都是学生从业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也要“博”。由于考古学的分裂性,需要学生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也比较多,一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都设置与此相关的课程,如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等,这以上每一门课的内容都极其丰富,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授课逻辑,有些内容本科生很难掌握和理解。本科生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平衡好“以问题为中心”和“以考古发现为中心”的内容讲授,以免落入浩瀚考古材料和繁多的各种考古学文化的泥淖中(详见下文“讨论”中对“专业课程应该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设置课堂内容”问题的讨论)。
(三)“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平衡”原则
考古学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在《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能力培养要求里特别强调“应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亦强调“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实习”[11]。田野考古学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不能将田野考古等同于考古学的全部。田野考古的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但要达到考古学的总目标,更重要的还是对考古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解释[12]。考古学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出了不同的研究范式[13]。通过对理论和方法系统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分析、认识我国考古的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中国考古学自己发展的道路[14]。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将有关理论与方法的课程置于核心地位,实践和其他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课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能动性。
(四)“学贵根底”原则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循序渐进”和“由博返约”两个原则里所提到的基础性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有关基础技能的相关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智能如田野发掘知识,还有就是通用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数理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等”[15]。
这里着重讨论一下通用工具性知识,以英语课程为例。随着知识的全球化发展,英语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学好英语也是我们获得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大学英语课虽然也在不断的改革,但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或者考研英语为目的的学生应该不在少数,阅读专业的文章或者书籍还较为吃力,英语的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基础通用技能方面,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专业英语、数理统计中的SPSS软件、计算机应用中的PHOTOSHOP等制图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等,而不是简单通过了考试、拿到了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
(五)“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原则
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