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治疗指南
第1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目 录
定义、流行病学
病因和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断
分型、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治疗策略和方法
第2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定 义
即室图。
心电图表现
功能性
病理性
QRS波群
振幅
≥20mm
<10mm
时限
<
>
切迹
少见
多见
ST段
等电位线
无
存在
T波
非对称性
呈高尖
第14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从室早形态上判断
生理性室早表现为宽R波或QS型,病理性室早可在心外膜导联上表现为qR型,不论该q波多么少,均系心肌损伤之征。
如室早为qR型或QR型伴有ST段抬高及T波呈“冠状T”,则为心肌梗塞之征!(尽管在窦性波形上尚无心肌梗塞之征)
成对性室早、R ON T、多源性、多形性、双向性、尖端扭转等等。
第15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联律间期
联律间期(或称偶联间期、联律间距):早搏前的QRS波群的开始点与室性早搏的开始点之间的时间称之为偶联间期。又如连续两个心房性早搏,它们的P-P时间距离也称为“偶联间期”
第16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多形性室早与多源性室早
多形性室早: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形态不一,但偶联间期相等
多源性室早: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形态不一,偶联间期亦不相等
第17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R ON T
在室早的危险分层中,R on T室早是最具潜在危险的室早
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期的分界线,其前为有效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心室肌的兴奋性从零正在逐渐恢复到100%,而T波峰顶前20~30ms被称为心室易颤期落入此期的室早如同导火索,可引发室颤
第18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R ON T
发生率很低,
急性心梗前24小时:R on T室早仅占2%。而且不是所有R on T室早都能引发室速和室颤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10min内:R on T室早的发生率为8%,但此期仅有4%的室速或室颤被R on T室早引发。
R on T室早是否能引发室速与室颤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心脏基础状态、交感神经的活性,以及患者室颤发生的阈值等相关。
第19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危险分层
心室的易颤指数
有学者进一步根据室早的联律间期计算心室的易颤指数
该指数= RR´×QT/RR
判定:易颤指数>
-。
室早指数:室早危险分层的指标,1968年,Buechner提出
第20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室早指数
定义:早搏指数(Prematurity index,PI)是指早搏的联律 间期与前次心律QT间期的比值。
公式:室早指数(PI) = RR´(联律间期)/QT间期。
判定:一般认为,室早指数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相关
PI<:容易引发室速或室颤;>:相对安全。
同一患者同次或不同次心电图记录中,室早的指数可能不同
第21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室早指数
A条:室早的联律间期400ms,
B条:室早的联律间期350ms,,该次室早诱发了室颤。
第22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室早指数
收缩期
舒张期
A
B
机制:
室早指数越小就越靠近心室收缩期的近侧,使其搏出量锐减,动脉压下降明显,引发升压反射时交感神经的活性则高,越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舒张期室早:联律间期长,落入舒张期,其触发的收缩时已有舒张期的回流血,可向主动脉有效射血。
收缩期室早:心室刚收缩完,尚无充盈,胡不能向主动脉有效射血,主动脉压下降,激活交感神经,因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
第23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LOWN分级
Lown氏分级: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伴发室早的危险分层,Ⅲ级以下:轻度室早,≥Ⅲ级:室早危险度高,有着较高的猝死预警意义,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性治疗。
等级
定义
0
无室早
Ⅰ
室早<30/h
Ⅱ
室早≥30/h
Ⅲ
多形性室早
Ⅳa
成对、连发的室早
Ⅳb
≥3个连发的室早(短阵室速)
Ⅴ
R on T室早
第24页,共3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Myerburg分级
Myerburg根据室早的频率和形态提出的危险度分级称为Myerburg分级,是一种较好的对慢性心脏病患者室早危险度的分级法
室性早搏治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