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Kindle”难产
王奇华 用户付费习惯不佳、没有畅销书、显示屏供应紧张,Kindle模式的中国模仿者们徘徊在太抱希望和太不抱希望之间
《财经》记者 王奇华
“一部分人太不抱希望,而另一考核内容。
参与了中国移动电纸书项目的人士分析:“中国移动3G业务中真正有市场号召力的太少了,中国移动必须尝试各种各样可能会吸引、留住手中的移动用户的业务。”
一年之中,中国电纸书市场已经从无到有,而现在已经略显拥挤。在正规厂商之外,为数众多的山寨手机生产者也希望进入这一领域。
众多的电纸书产品中,均附赠数百甚至上千本书,其中绝大多数非常相近。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曾经抱怨,在为自己和女儿购买了两款汉王电纸书之后发现,虽然汉王电纸书中书的数量繁多,但自己真正想看的书却都没有,即便是在“汉王书城”的下载平台上。
电子版权无法带来收入
“为什么你们也学那些美国人?”米兰?昆德拉的夫人很不高兴地对前来洽谈电子版权的世纪出版的合作者说。
此前,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了米兰?昆德拉的中文版权,出版了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等系列作品,双方合作甚为融洽。但是,当正在计划推出电子阅读器的世纪出版集团找到米兰?昆德拉的夫人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陈昕说,“她不太信任这些东西,不愿意拿出来。”
对电子版权态度有所保留的并不仅仅是米兰?昆德拉的夫人,中国的作家们对作品的电子版权授权同样非常谨慎。《红处方》的作者毕淑敏告诉《财经》记者,自己所有作品的电子版权都在自己手中,即便授权,也只会是一年到两年的短期授权。
促使作家们态度谨慎的原因非常简单,目前为止,电子阅读平台还不能为作家们带来太大的收益。毕淑敏透露,自己并非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通过数字渠道进行传播,而是数字版权的授权带给她的收入,“到目前为止连一分钱都没有”。
北京磨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曾经连续推出了《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等畅销书,几乎所有的电子阅读器厂商也都曾经与该公司洽谈过合作,其中多数也已达成合作意向。但磨铁文化总裁沈浩波透露,电子阅读版权收入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列入公司的收入名录当中,他对当前的电子阅读市场前景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中者表示,尽管在电子阅读平台上推广有时能够拉动纸质书的销量,但几乎所有的出版商都有一种普遍的心态――目前并不急着把最新最好的内容拿出去。
汪涛透露,国际出版集团旗下的《北京周报》去年通过向龙源期刊网授权内容,全年收入仅仅几千元。
不仅仅是收入微薄。面对电子阅读器,版权的拥有者还担心自己是否可以获知作品的真实销量,从而获得应有的分成,而当前台的运营。
正因为如此,电子阅读器平台与版权方之间的信任机制还没有建立,电子阅读器与内容提供者之间的商业模式仍在尝试当中。
卖硬件还是卖内容
在电子阅读市场上,一个恶性循环正在形成并延续――因为没有收益,作家们不愿意将自己的电子版权授权给厂商,而厂商只能提供版权保护期已过的公版书。为了看到更多的新书,用户只能从网络上下载盗版内容,而由此更加剧了作家们对电子阅读器的敌意。
悲观者认为,中国市场可能无法培养出自己的Kindle,中国Kindle们最终的结局可能会沦为简单出售硬件产品,而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电子书销售产业链。谁都知道,单纯的硬件产品利润并不高。
2009年圣诞节期间,亚马逊Kindle所销售的电子书籍首次超过了纸质书籍。但是,中国的Kindle模仿者们或许要走向另外一条道路。
BDA公司分析师方美琴认为,Kindle的模式很难在中国被复制。亚马逊推出Kindle主要是为了卖书,而不是卖Kindle这样的一款硬件产品。但是在中国,电纸书只是一个硬件产品。
BDA报告认为,电子阅读产业在中国,不仅要面对相对低下的读书率,还要面临互联网十多年来养成的免费阅读习惯和版权保护不力的局面。当任何图书资源都能在互联网上免费得到时,即便需要牺牲一部分的阅读质量,大量的用户仍然不倾向于掏腰包购买电子书。
此前,中国移动曾有过估算,如果所定的电纸书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中国移动集团销售电子书籍的收入会占到移动集团总收入的1‰,而每台专用阅读终端中国移动尚需支付大笔的补贴。
“中国Kindle”难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