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5 课外古诗十首之一从军行第一课时主备: 总课时_______ 时间________ 周次______ 星期_______ 审核: 九年级集备组【教学目标】 1 、了解十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十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反复读诵,体会十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 、背诵并默写十首诗。 5 、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 1课时【内容简析】《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品。全诗八句,共四十字,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原文】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 2 ⑵烽火照西京: 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边塞筑有烽火台,备柴草,遇有敌情,即举火告警,各台递相传报。⑶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意思是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 统率强悍的骑兵包围了龙城。牙璋,古代发兵时所用的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凤阙,阙名, 在汉代建章宫外, 上有金凤, 这里泛指皇宫。龙城, 匈奴祭祀天地祖先神鬼的地方,为匈奴的政治中心地。⑷雪暗凋旗画: 意思是大雪弥漫, 天色昏暗, 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暗淡了。⑸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作品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 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又渲染了环境气氛, 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 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 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 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 显得典雅、稳重,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 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 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 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 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 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 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 大雪弥漫, 遮天蔽日, 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 狂风呼啸, 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 有声有色, 各臻 3 其妙。诗人别具机抒, 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 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 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 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 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 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 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 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 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 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 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 如山崖上飞流惊湍, 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 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 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 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 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 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这首诗除第一联外, 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 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25九下课外古诗十首 从军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