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对汉画像艺术形式的作用(共 382 6字) 本文我国汉代画像石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全国十余省区均有出土和发现。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虽在艺术风格和题材上有其相似的一面, 但其悠久深远的地方文化却使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其中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以它深沉雄大、粗犷豪迈的绘画风格, 对后世的艺术创作, 特别是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美术史上被誉作“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 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南阳古称宛,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的管辖范围。楚国有 800 余年历史,土地辽阔、经济繁荣, 后虽因统治者“好谀信谗”而于公元前 223 年为秦所灭,然而所形成的楚文化却并未因国土的沦陷而断绝,反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其后的两汉时期大放异彩。[1] 南阳汉画像的创作, 从题材到构图、从风格到意韵都留下了深深的楚文化烙印, 对于后人探索楚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楚文化或南阳汉画像的某种艺术形式, 对它们之间的艺术继承关系缺乏系统性的分析。本文对楚文化对南阳汉画像艺术形式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索艺术作品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纽带,为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一、楚人哲学思想对汉画像构图的影响作为楚国旧地,南阳汉画像中明显活跃着楚文化的遗传因子。楚文化在形成过程中, 首先吸纳苗蛮文化, 兼融百越文化、夷濮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 加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多神崇拜, 神仙方术和“黄老道”, 致使在楚文化中既有对长生的追求, 又有幽冥之界的想象, 渗透着幻想怪诞的浪漫色彩。楚人精神世界与中原人迥异, 其思维方式、观察方法和情感取向明显受惠于楚地的巫、道、神、骚的文化底蕴。楚人往往以整个宇宙为“观”的对象,其视线是流动的,目的在于求得人生的解脱与自由,这不仅是一种哲理的境界, 同时也是一种宇宙化的审美意识。它包含了楚人对自然、宇宙、人生的看法, 朴素肯定了天人合一观念, 是对人生回归自然意向的充分认同。[2] 楚地先哲老子,视“道”为先天地而生的混沌之物;其后的庄子, “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挥斥八极, 神色不变”, 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和绝对的精神自由。正是这种以宇宙为观照对象的审美意识, 使楚艺术构图形成了不局限于一事—物的宏大气魄。楚人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影响了南阳汉画像构图表现手法。在汉画像构图中, 制作者是以“道”的观点去观察审视万物, 而不是以“眼睛”的固定视角去观察世界。这种构图技法搅乱了时间的衔接顺序, 将各种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在同一平面中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汉画像艺术以流动的视角, 将世间万物纳入画面之中, 让不同时空中的人、事、物展开对话, 形成一个上天入地、天道相通的宏观结构,可谓“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在天地之间, 将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错落安排,使其呈现出瑰丽、灵动的美学魅力。[3] 如在《泗水捞鼎》画像石中, 人物、车马、建筑、龙凤等皆安排在统一的平面中, 多而不乱, 画面内容丰富, 视角流动, 各处描绘皆面面俱到,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的精神境界。(图 1) 二、楚地图腾崇拜对汉画像题材的影响中国传统崇拜物中,自汉以后,龙凤并重。《山海经?南山经》曰: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 见则天下安宁。”由此可见:凤, 是楚人的图腾崇拜物。楚人尊凤爱
楚文化对汉画像艺术形式的作用(共3826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