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地质地貌
交 城 地 质 地 貌
山西物测院刘海平整理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日星期日
目 录
第一章 地 质 - 1的甚至失掉岩浆岩的根本特征,变成纯粹的老变质岩。
1.中生代侵入岩( ): 狐爷山碱性杂岩体出露在本县和太原市交界处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该岩体由六大岩组成。在本县发育的有西冶岩体和席麻岭岩体以及科头岩体的一局部。科头岩体在本县只局部出露。
西冶岩体和席麻岭岩体在岩石类型、产状特征上有着酷似的相同点,只是地表出露规模有一定的差距。西冶岩体在地表由两个岩株组成,其中西侧岩体为规那么岩株,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东侧岩体为一不规那么的岩株。位于西冶岩体西北1公里处的席麻岭岩体为一规那么的岩株,东西宽近1公里,南北长为1公里。这两个岩体发育在古洞道乡一大坪头村之间,分布范围约20平方公里。围岩均为奥陶系灰岩(局部侵入到石炭系地层中)。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该岩体岩石的年龄为1.397×108亿年,应为中生代白垩世,属燕山运动的产物,岩体地表出露局部全为二长岩,主要包括等粒状透辉二长岩,似斑状二长岩和斑状二长岩。岩体带状较明显。地表岩石暗色矿物一般均发生次生变化,在接触带附近,一般均发生了热液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而形成矽卡岩,局部有矽卡岩型铁矿赋存。
山 西 省 交 城 县 地 质 地 貌
山 西 省 煤 炭 地 质 物 探 测 绘 院 刘 海 平 - 4 -
2.太古代花岗岩(亦称关帝山花岗岩)(r21):
大面积发育在境内西部的太古代花岗岩,主要由四大岩体组成,地表出露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这些岩体的规模有大有小,产状一般为规那么的岩株。四大岩体的岩性特征近似相同,均为灰白色淡红色粒状黑云母花岗岩。其中三座崖岩体和圪洞岩体属太古代花岗岩(rlf)。其特征是颗粒较大,一般为中粒一粗粒。车道沟岩体和大草坪岩体亦为太古代花岗岩(r12s),其特征是颗粒较小,一般是中细粒结构。岩体和围岩一般没有明显的接触带,多为混合交代一侵入交代接触。岩石为Sio2过饱和、过碱性岩石。矿物成份为:长石(55~65%)、石英(30~35%)、黑云母(5~10%),副矿物较少见,岩石的次生变化一般较大,与该岩体有关的成矿异常发现有稀土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等。
第三节 地质构造
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从太古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屡次地壳运动,在长期不同地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断裂。本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东翼中部。主要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构造:
本区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主要包括:东部寨上--西岭大向斜,王文一古洞道向斜,鲁沿向斜,北塔一双龙向斜,长树山倒转向斜等。这些向斜构造一般均为近南北向展布,反映了东西向挤压的应力场作用。
2.断裂构造:
山 西 省 交 城 县 地 质 地 貌
山 西 省 煤 炭 地 质 物 探 测 绘 院 刘 海 平 - 6 -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三组断裂。一般来说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南北向断裂规模中常,北东向断裂规模较上述两组为小。
(1)北西向断裂:
有西孟、水峪贯、钟家沟~东社等断裂,其延伸一般在30公里以上,断裂带宽大,在地表断续出露,多为性质不明或压扭性断裂。
(2)北东向断裂:
是境内发育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组断裂。包括交城大断层(正断层)、岭底逆断层、圪垛正断层、南沟逆断层、横岭正断层等。其特点是,规模较小,一般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短的仅几百米。唯交城大断层规模大,北东至晋祠,南西至汾阳。
(3)近南北向断裂:
主要集中在中部.规模有大有小,延伸长的20余公里,短的几公里,主要有陈台山前大断裂(正断层)和寨立一北塔正断层、北塔西断裂,这几条断裂的次一级构造较发育,地表露头较好。
3.西冶一大坪头隆起
受二长岩体侵入,古洞道一大坪头一带的石炭奥陶系地层向上隆起,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呈明显的规那么背隆。
第四节 地质演化
大约在距今18—25亿年的太古代,本区沉积了界河口群(AT)和吕梁山群(AL)(均遭受后期变质)之后,地壳开始上升,海水退去,早期沉积物遭受风化剥蚀。大约在距今18亿年时,交城随整个华北区发生了一次大的构造运动——吕梁运动。同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普遍发生。至北,华北地台轮廓根本形成。大约在距今8亿年时的元古代末期,区内同整个华北地台一样地壳开始下
最新交城地质地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