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蓼莪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本诗所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终天长恨。二、掌握本诗感情真挚、强烈的感情,特别是写父母养育之恩的一段。三、了解诗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匪罍伊蔚”、“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等含有比喻意味的语句,古人称为“比兴”;其他直抒其情、直陈其事而不譬狂的,是“赋”法。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诗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难点: 了解本诗所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终天长恨。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 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 PPT 课件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蓼莪一、二章写诗人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第三章写诗人以“瓶之罄矣, 维罍之耻.”暗喻人民的困苦是统治者的耻辱。第四章写诗人欲报父母之恩而父母却过早离世。五六章抒写诗人不得终养父母的恨怨。写作特色-------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经验、不足):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 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诞生, 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一个辉煌灿烂的开端。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 绚丽多彩。而作为这一悠久传统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的《诗经》, 犹如江河行地, 日月经天, 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永远彪炳在中国文学史册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而遗憾的文章《蓼莪》。二、板书课题蓼莪(一)题解出处:诗经·雅· 小雅· 谷风之什所属朝代:西周作品体裁:诗题解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诗人苦于服役,抒发不能终养父母的沉痛心情。) (二) 《诗经》 1. 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 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 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 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 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 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 544 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 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 此时孔子年仅 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
大学语文(高职版)(徐中玉)第四课 蓼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