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的平衡理论-详解
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又被称为P-O-X理论、三角平衡模型
目
海德的平衡理论-详解
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又被称为P-O-X理论、三角平衡模型
目录
1 什么是海德的平衡理论
2 海德平衡理论的前提
3 海德的平衡理论的内容举例
4 海德的平衡理论的缺点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海德的平衡理论
“Understanding Persuasion"中介绍了大量劝说型理论,主要包括三大类:认知反应型理论、一致性理论以及感知型理论。,阐释了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过程。即,展示人怎样处理他与周边人物及事物的关系。[1]
1958年,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已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海德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海德平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对于平衡状态,他的定义是:“在这种状态中被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地共存。”
海德平衡理论的前提
平衡理论形成的前提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的人,是同他自身以外的各种事件、人物、观念、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的。因此,人必须是一个社会的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体验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是喜悦还是不幸,都取决于他与其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关系的状态。
弗里茨·海德的平衡理论强调,社会中的人总是趋向于去选择平衡的人际状态,这种趋向是由人处于不平衡的人际状态时产生的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引起的。即,人在不平衡状态下产生的焦虑、紧张、不安情绪会驱使人去实现平衡。”
同时,这一理论指出社会中的人总是采取自我说服或者说服他人的方式减轻紧张焦虑,本体论上来说,这一理论代表的是喜欢或不喜欢某事物的自由意志;价值论上而言,此理论命题是带有主观和偏好的。总的来说,在平衡理论中,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驱使人们去实现平衡的不平衡状态,而另一种则是不需要劝说的平衡状态。[1]
海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个个实体 ( entity )和联系实体之间的关系( relation)组成,这些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包括有形的物体或是无形的物体如:思维),关系又包含了情感关系(喜欢或是不喜欢)和归属关系。海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三角平衡模型即“P-O-X” 三角。现在用“P"代表一个人即认知主体,他以外的其他人用“O”表示,事件用“X"表示。处在三角顶点的P总是与另外两个端
海德的平衡理论-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