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总页数 4 页
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
主要有如下几种(各地亦有很大差异):
“焰口”
“焰口”,传说是印度饿鬼的一种名称,这种鬼腹大如盆,喉如针小,而且能放出焰火,法师诵经是使它们的喉咙 第2页 /总页数 4 页
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
主要有如下几种(各地亦有很大差异):
“焰口”
“焰口”,传说是印度饿鬼的一种名称,这种鬼腹大如盆,喉如针小,而且能放出焰火,法师诵经是使它们的喉咙扩大,能咽下食物。放“焰口”属于普施的重要内容,民间有抛撒由米面制作的各种象形食品的习俗,并反复抛撒三次,谓之“济孤鬼、野鬼”。由此,斋主的亲属亡魂便得到超度而脱离饿鬼道途。这些食品有寺院制作的,也有民众供献的。在法师抛撒食品时,围观者必一哄而抢。传说,抢到这种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若妇女抢到包子,即意味着“来年得子”,小孩子抢到则一生不受惊吓。特别是那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为被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往往被带回家喂猪。传说,这种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如今则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文化在传承。放“焰口”活动,一般在午时进行。
因河灯大多扎成莲花形,因而亦叫放荷灯,有的地方称水灯,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动。荷灯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纸做成的朵朵莲花,底下用半个茄子或小木板做托,在中心插上点着的蜡烛,使其飘浮水面。还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蓝半个,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往河里一送,其灯自然顺水飘流而下。传说,从阴间到阳间的路程非常黑暗,若没有灯照亮,鬼是无法来到阳间的。放河灯的目的,就是用灯给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引路,让其顺利来阳间享用祭品。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鬼魂引过奈河桥的任务。这一习俗在沿海地区非常盛行。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因戏水或船员出海遭遇不幸。
放水灯最有特色的要数台湾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了。放水灯队伍由寺庙出发,以乐队为前导,巡回街市一周,来到岸边,备齐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水灯放入水中。一时间千万盏河灯顺水而漂,随波荡漾,与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双灯,摇曳闪烁,在天水相接之外,天上水面相映生姿,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相传水灯流得越快,该字姓人家当年运气逾好。基隆放水灯活动每年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观光,并且正朝着国际观光节方向发展。
第2页 /总页数 4 页
法船是佛经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其意为佛法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巨轮,让阴间众鬼渡过生死轮回之苦海,到达涅槃之彼岸。此谓之“慈航普度”。一般用纸扎成中国式楼船模型,连桨带舵一应俱全。小者一丈数尺;大者数丈。系由冥衣铺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纸裱糊而成。船头为猛虎图案,上站探身持叉的开路鬼,其身后是一对“黑白无常”鬼,对面而立。“白无常”亦称“活无常”,身穿白袍,头戴白色高帽,上书“利见大人”,手持哭丧棒。“黑无常”亦称“死有分”,身穿皂袍,手拿“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每字还用朱笔圈点。舱内有十殿阎君(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王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转轮王薛)朝地藏王菩萨。船的桅杆上挂一面旗子,正面写“盂兰圣会”,背面则写
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