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分类
港口规划与布置
码头建筑
防波堤
护岸建筑
港口仓库与货场
港口工程
现代交通是由铁路、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系统。
港口是综合运输系统中水陆联运的重要枢纽。港口有确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是供船舶进港航道和港外锚地。有防波堤掩护的海港,在口门以外的航道称为港外航道。港外锚地供船舶抛锚停岸,等待检查及引水之用。
港内水域包括港内航道、转头水域、港内锚地和码头前水域或港池。为了克服船舶航行惯性,要求港内航道有一个最低长度,一般不小于3—4倍船长。船舶由港内航道驶向码头或者由码头驶向航道,要求有能够进行回转的水域,称为转头水域。供船舶停靠和装卸货物用的毗邻码头水域,称为码头前水域或港池。它必需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使船舶能便利地靠岸和离岸,并进行必要的水上装卸作业。
港口水域
海港港内锚地供船舶避风停岸,等候靠岸及离港,进行水上由船转船的货物装卸。
为了保证船舶平安停岸及装卸,港内水域要求稳静。在自然掩护不足的地点修建海港,需建立防波堤,以满足泊稳要求
在内河港口,为便于限制,船舷逆流靠离岸(图a)。当船舶从上游驶向顺岸码头时,先调头,再靠岸;当船舶离开码头驶往下游时,要逆流离岸,然后再调头行驶(图b)。为此.要求顺岸码头前水域有足够宽度。
河港锚地供船舶解队及编队,等候靠岸及离港,进行水上装卸。在河口港及内河港,水上装卸的货物常构成港口吞吐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陆域则由:
码头
港口仓库及货场
铁路及道路
装卸及运输机械
港口协助生产设备
等组成。
港口陆域
规划是港口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规划涉及面广,关系到城市建设、铁路马路等线路的布局。
港口吞吐量的预估:一个港口每年从水运转陆运和从陆运转水运的货物数量总和(以吨计),称为该港的货物吞吐量,它是港口工作的基本指标。在港口锚地进行船舶转载的货物数量(以吨计)应计入港口吞吐量。 港口吞吐量的预估是港口规划的核心。港口的规模、泊位数目、库场面积、装卸设备数量以及集疏运设施等皆以吞吐量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 远景货物吞吐量是远景规划年度进出港口货物可能达到的数量。因此,要调查探讨港口腹地的经济和交通现状及将来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变更,从而确定规划年度内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包装形式、来源、流向、年运量、不平衡性、逐年增长状况以及运输方式等;有客运的港口,同时还要确定港口的旅客运量、来源、流向、不平衡性及逐年增长状况等。
到港船舶的状况:船舶是港口最主要的干脆服务对象,港口的规划与布置,港口水、陆域的面积与尺度以及港口建筑物的结构,皆与到港船舶亲密相关。因此,船舶的性能、尺度及今后发展趋势也是港口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
港口规划
规划一般分为:
选址可行性探讨
工程可行性探讨
两个阶段。
港口规划
港址选择是一项困难而重要的工作,是港口规划工作的重要步骤,一个优良港址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有广袤的经济腹地,以保证有足够的货源,且港址位置适合于经济运输,与其腹地进出口货物重心靠近,使货物总运费最省。
与腹地有便利的交通运输联系
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有发展余地
满足船舶航行与停岸要求
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前方作业地带、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协助设施。
战时港口常作为海上军事活动的协助基地,也常成为作战目标而遭破坏。故在选址时,应留意能满足船舰调动的快速性,航道进出口与陆上设施的平安隐藏性以及疏港设施及防波堤的易于修复性等。
对旁边水域生态环境和水、陆域自然景观尽可能不产生不利影响。
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避开大量拆迁。
港址选择
从各个侧面探讨规划实现的可能性,把港口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联系起来,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探讨和必要的钻探、测量等工作,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分析推断建设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确定拟建工程项目方案是否值得投资供应科学依据。工程可行性探讨主要探讨内容包括:
现状评价,指诞生产实力“瓶颈”所在,提出加强薄弱环节的措施;
预料运量发展,论述运输发展的经济合理性及建设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建设的合理规模:
结合自然条件论证技术的可能性,提出举荐方案,同时论证各方案的伏缺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进行平面布置设计,确定项目范围、装卸工艺和设备、主要水工建筑工程;
建设期的三通(水、电、路),征地拆迁和建材供应问题;
施工条件与工期支配;
企业组织管理和人员编制;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结论及建议。
工程可行性探讨
港口布置必需遵循统筹支配、合理布局、远近结合、分期建设等原则。
港口布置
图为开敞海岸上的港口平面附图,其特点是水域广袤,具有两个口门,能使船舶适应更多的风浪方向而平安顺当地进入港内。
港口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地形的布置:如f、g、h,
港口规划与码头布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