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说文解字》“虫部”的认知考察.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说文解字》“虫部”的认知考察
摘要:许慎《说文解字》“虫部”字在59部动物及与动物相关的部首中排首位,通过对虫部字考察,发现其编排指导思想体现了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相似性原则;虫类动物命名特点及蕴涵的文化体现了人类群表的属性,延伸到其他具有此类特征的动物,是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另有与虫相关的动作、状貌和几个神异类生物,是这个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具体如下:
:“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赢,或介,或为,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区别于现代汉语中常用“昆虫”义,《说文解字》中的“虫”涵盖一切生物,如“老虎”俗称“大虫”“蛇”“长蟲”,甚至“人类”也可以被称为“裸虫”。具体到其他“虫部”其他动物,主要有:(1)爬行动物如塍、蚏等。(2)两栖动物如蚖、(虫加匊)等。(3)哺乳动物如蝯、蠗等。(4)线性环节动物如蠖、螾等。(5)节肢动物如蠖、蝼等。(6)软体动物如蝾、蜃等。(7)神异动物如蝓、蚨等。
。如螟、蚑等。
。如蟺、蛰等。
,本义却无关。如:虹,蝾蝾也。状似虫。
上文分析的四个方面即四个非典型成员,它们的地位基本上是并列的,不存在彼此囊括的关系。通过对虫部字的排列的考察,可以看出《说文解字》的取象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虽然当时未产生认知语言学,但其编排利用了人类认知的规律,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相似性原则极为吻合,使虫部字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动物部首的排列特点。
三、《说文解字》“虫部”意义所反映的认知机制
据《说文解字》“据义系联”的收字原则,我们可以通过虫部字意义方面的关联,发现诸字结合成一部的深层关系,去揭示和探讨虫部字所反映的人们的认知机制。
语言形式是根据人们的经验认知而进行排列组合,最终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和认知方式。在众多语言学认知原则中,虫部体现最明显的是“数量相似性”原则。“数量相似性”凸显的是语言符号的数量和概念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概念越重要,用来表达这个概念的语言形式符号就越多。如前所述,虫部字数量最多的便是各种动物,凸显了“虫”这个义类范畴的重要性,对各种动物名称的“细化”和命名也体现了“数量相似性”。如虫,本义是蛇,此外有蝮、蚏、虺皆表示蛇。表示“蜥蜴”的有蚖、雎、蜥等。从虫部动物的命名特点来看,有的根据形体特点命名,如蠕,白焦也。有的根据其生活习性来命名,如蝚,蛭蝚,至掌也。是指水蛭吸食人血,只有以掌击之,才能脱落。此外,虫部字中不少字是异物同名,其中有因为是方言差异造成名称不同,如虮,虱子也。一日齐谓蛭日虮。蛭与虮同名。
上述细化特点在其他动物部首中还体现在人类在对动物认知时根据其年龄、性别、颜色等特点对动物进行分类。《说文解字》中其他动物部字如“牛”“羊”“马”等部表动物的属字多是依据这三个特点分类,如表牛的性别有:“牝,畜母”“牡,畜父”;表牛年龄的有:“柿,二岁牛”“糁,三岁牛”“牭,四岁牛”“犊,牛子”等。无论是根据其形状、生活习性,还是年龄、性别、颜色等划分,都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和经验方式。
四、《说文解字》“虫部”文化所反映的认知机制
自古代起,“虫”便是汉字的重要部首,“虫”旁

《说文解字》“虫部”的认知考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