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左传》
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
《春秋经·宣公二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晋灵公名夷皋,姬姓,是晋襄公之子,晋桓公之孙,执政十四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少时,好声色。
暴君异乎寻常的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 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靡不”是一個雙重否定,是加強性的肯定。“靡”,同“莫”,都是否定性的無定指代詞,當“沒有誰”講。
“初”,本義為裁衣之始,從衣、從刀會意,後引申為一切行動的開始。
鮮,少也。本義是一種魚的名稱。尟,《說文·是部》:“尟,是少也。”《周易·繫辭》“是故君子之道鮮矣”,鄭玄注本正作“尟”,可見“鮮”為“尟”的通假字。
為善,一般人都有一個好的開始,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善始善终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前一個“之”,是一介詞,用在主謂結構中,取消其獨立性。後一個“之”是指代詞,指代 “君能有終”
您要是能善始又善終,我們的江山就穩固了,難道不是我們做臣僚的希望的嗎?
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gǔn不廢矣。”
“袞”是天子享祭先王時穿的龍袍,這裏指天子。袞職,帝王之職。闕,通缺,過失。
周宣王有沒有盡職的地方,只有仲山甫來彌補。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語帶雙關。您能改正您的過錯,您的龍袍就穿得穩當了。
“衮” 本指天子所穿的龙袍,在“衮职有阙” 中,“衮’’是借代用法,代指天子;在“衮不废矣”中,“衮”是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龙袍,实际上说的是君位。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chu2ni2賊之。
驟,表頻率的副詞,同“數”,屢次。驟的本義是“馬疾步也。從馬聚聲。”因為馬步密集纔能急速,故有“急、快”義,如“暴風驟雨”。又引申“多、屢次”,來源“聚”義。
患,《說文·心部》:“患,憂也。”
又:“憂,愁也”.這裏用的是本義。
使鉏麑賊之:這是一個兼語結構。鉏麑既作“使”這一動詞的賓語,又作“賊之”的主語。“賊”有殺義。據段注,“敗”有毀義,故“敗”、“賊”與“殺”義通,《左傳》:“殺人無忌曰賊”。兩個“之”都是代詞,指代宣子。
《說文·戈部》:从戈,则声,“败也”。本义指造成危害的人。《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反不讨贼”。注意上古“盗”、“贼”与现代义正好相反。今所谓“贼”,上古称“盗”;今义“强盗”,上古称“贼”。盗是偷窃,贼是抢劫杀害
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
晨往的主語是鉏麑,往,到。闢,《說文·門部》:“闢,開也。從門,辟聲。”
盛服將朝的主語是趙盾。 “尚早,坐而假寐”是一個因果複句。坐是端坐,故下文云“不忘恭敬”。“寐”是似睡非睡的樣子。
假寐:不脱衣冠瞌睡
寤wù寐:毛 传:“寤,觉;寐,寝也。”
开辟土地
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民之主,是老百姓的主心骨的意思。
“主”的本義是燈中的火苗。小篆“主”象一盞燈中燃起一朵火花。中間的一點,也讀主,是主的本字,段注認為“丶”與“主”,“主”與“炷”都是古今字的關係,其說可從。忠是對君臣而言的 。
“棄”,《說文》引的一個古文,作,象用兩隻手拋出一個孩子的樣子。
“有一於此”,是一個固定的表達法,表假設,假設(不忠、不信)有一種出現在我身上。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借代)將攻之
飲是使動用法,構成一個兼語式。晉侯使趙盾飲酒。伏甲的主語是靈公。將,時間副詞。攻擊的對像是趙盾。之,代詞。
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爵”是一種飲酒的酒杯,形似鳥雀,故名。《禮記·玉藻》云:“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鄭玄云:“禮,飲過三爵則敬殺,可以去矣。
破读
饮:名词饮料,上声
动词,去声
食:名词,阳平
动词,si,去声
衣:名词,阴平
动词,去声
王:名词,动词。
車
古代汉语晋灵公不君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