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风筝
本刊编辑部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宇航事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的事迹,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为研究宋代画家如何将风筝作为创作题材提供了宝贵材料。北宋宰相寇准也曾作《纸鸢》诗: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对飞行器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的努力,最后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最早的能载人飞行的飞机。如今,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还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道:“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到了南宋时期,封建帝王“不思恢复中原,整日花天酒地,沉酣于湖山之乐”,宫廷提倡奢靡的节日风俗,临安豪绅相互斗富,致使清明等传统节日更加盛行,放风筝成为宫廷和民间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
据《挥尘后录》记载,北宋皇帝宋徽宗,刚即位的时候不上早朝,每日以放纸鸢为戏。南宋宫廷画院待诏苏汉臣所画《百子图》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放风筝的场面。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许多孩童在桥上比赛放纸鸢,纸鸢先断线者为输。生动地记载了清明时节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同时还记道:放风筝“此虽小技,亦有专门”。所以周密所著《武林旧事》把临安经营“风筝”者,放在“小经济”专栏,把放风筝与“书会”、“演更叮吓昌京词”、“教走兽”、“使棒”、“装秀才”等55种杂技放在一起,并记载了当时著名的风筝艺人周三、吕扁头,这两位风筝艺人还被列为南宋都城临安的514名“诸色技艺人”之中。由此可见,南宋时期的风筝,不但作为商品出售,而且风筝艺人能在“瓦子”那样较大的群众娱乐场所中竞争生存,充分说明当时的风筝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元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众所周知,元代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元杂剧等艺术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风筝,在元代史料中却十分罕见,有关元代民间放风筝的传说也很少听到,这是自唐代以来我国风筝发展史上少有的特殊现象。但我们只要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稍加剖析,便可得知元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三百年南北政权并立的局面。疆域的扩大,一度沟通了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等,此时传入西方。而西方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也陆续传入我国,促进了元代上层文化的发展。但元代初期不设科举制度,这一社会的变化,使文人也发生了分化,一些沦落无望的文人墨士,满腹才学连同满腹不平之气,都只能货与伎乐之伍了。元代统治者失去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能力,因而,文人墨士投入元代文坛之中,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出现一批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戏剧家、艺术家,写下了大量反映元代权豪势要横行霸道和揭露官府贪暴腐朽的作品,形成了我国戏剧艺术的辉煌时代。但由于元代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和官吏的贪暴,国内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对广大人民实行前所未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建立“里甲制度”监视人民行动,为防止人民起来反抗,施行了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的规定,这不仅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而且,也使风筝这种民间手工艺品的生产失去了基本的生产工具。试想,十家才准用一把菜刀,何从谈起劈竹子、扎风筝呢?何况在生活极端贫苦的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心思去放风筝搞娱乐活动。因此,这是元代为什么会出现民间风筝传说少、文献资料少的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
◇明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在明代以前,我国民间放风筝的习俗,主要流传在南方广大地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定都北京以后,中国文化经济的中心逐渐北移,南方的风尚习俗也不断流传到北方,但由于明太祖执政后,采取节俭传统节日的开支等措施,所以明代初期清明等节日的娱乐活动有所衰减。另外,明代帝王吸取汉代出现的韩信与陈稀用风筝测量未央宫、准备谋反的教训,下令禁止在京都放纸鸢,因此,这一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明节放风筝风俗,也受到一定影响。这通过明初的一些志书可以得到证实。《帝京景物略》是一部详细记载京都节令风俗、名胜古迹的专著,其中对京都人们清明节扫墓踏青和娱乐活动记述尤
放飞风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