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朴素清新的乡村风俗画
田举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处于新旧党一幅朴素清新的乡村风俗画
田举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之中,备受打击迫害。神宗熙宁十年(1077),他被贬为徐州知州(唐时称太守)。到任当年就遇上黄河决口,水漫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全城军民筑堤抗洪。第二年,即神宗元丰元年(1078),又遇到春旱,赤地千里,麦种无法下种,百姓心急如焚。徐州城东二十里有一个石潭,据说与泗水相通,潭中不时能见到黄河之鱼。“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苏轼《起伏龙行》序)。古人认为龙虎是相斗的,一旦将死虎之头置水中,必将激怒水中蛰伏之龙,而龙出战时必然会雷雨齐至的。于是苏轼一面向上级申报灾情,请求宽缓赋税,一面向神灵祷告,并亲到石潭求雨。这种事苏轼自己也未必真信,只是顺天命,尽人事而已。但事有巧合,事后果然降下雨来。苏轼于是再到石潭谢雨,叩谢龙神。他在谢雨途中作《浣溪沙》词五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上片写景。首句写所感。簌簌,象声词。春天正当枣花开放之时,枣花黄色的花蕊呈细小的球状,风一吹便落到行于枣树之下的作者头上和衣服上。这种琐屑之声人未必听得到,却写出词人对枣花飘落的独特感受。首句乡野清新之风即扑面而来。二句写所闻。古时农家耕织并重,且有男耕女织之分工。因为普降喜雨,蚕宝宝才有充足的桑叶可以食用,因此蚕茧喜获丰收。蚕茧要抽出丝才能用,而缫车即是一种抽丝的工具,有轮旋转以收丝,故名。唐代王建《田家行》中有“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缫车鸣”的诗句,可见缫车古已有之。如今正是剥茧抽丝的大忙季节,全村的妇女都在紧张地劳作,村南村北 一片缫车转动之声。以声音写出乡村春天一片繁忙的景象。三句写所见。牛衣,编草披在牛身上,使其暖和。这里指蓑衣一类的衣服。“牛衣”是借代写法,特指老农,说明农民衣着的粗劣 。日高天热,古柳树下定然浓荫满地。这位老农靠着阴凉,吆喝着卖黄瓜。以上三句不仅画出一幅独特的农村风俗画,并透露出农家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又据宋代曾季《艇斋诗话》和龚颐正《芥隐笔记》记载,二书作者均称见到苏轼原诗墨迹,“牛衣”为“半依”之误。苏轼的《夜泊牛口》有“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等句,意思与此诗相同。曾、龚二人皆为宋人,离东坡所处时代并不遥远,也许“半依”真为东坡真迹。如此,则需对本句作另外的解释了。
下片写事。写谢雨归途情形及词人的感受。我们据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这个对句可以判定,作者当时是在谢雨之后的归途中,因为在祭拜龙神之前他是决不可能喝得醉醺醺的。祭祀龙神必备酒肉,加之普降喜雨使身为太守的词人心情大好,不免在祭拜之后多喝了点酒,现在太阳高高升起,时已近午,天气炎热,路途又远,词人又困又渴。漫,一般解释为“甚”、“很”等表程度的副词。其实“漫”在古诗文中很少有此义。我同意俞平伯先生的解释。他说:“漫者,随随便便,并无‘很’、‘甚’等字义,这里有胡乱的意思。正因十分渴
一幅朴素清新的乡村风俗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