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湾区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对粤港澳湾区的启示作用
摘要:文章以产业集聚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借鉴分析世界知名湾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粤港澳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粤港澳湾区存在整体制度不顺、分工协作不明等问题,应从正雄厚的经济发展实力。
三、粤港澳湾区发展启示
(一)正确看待香港地位
香港的经济地位需要得到重新认识并给予足够重视。目前香港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再认识和再认可,成为制约粤港澳湾区整体协同发展的障碍。虽然京津冀一体化、上海自贸区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关注,但是,内地城市在法律环境、制度优势、经济体制、科技水平等方面距离香港仍然有明显差距。首先,香港的法律和制度与、公正的司法环境和制度体制对于各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香港早已步入如后工业化时期,在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由贸易经济区。针对新兴的内地自由贸易区,香港的经验更丰富,发展更稳定,国际认可度更高。《2011賦税环境报告》调查共183个经济体系的赋税状况,结论认为香港的赋税环境全球最佳。在粤港澳湾区整体发展趋势下,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国际认可度、法律政策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其在粤港澳湾区整体发展中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人才、管理、信息、服务、资本市场以及国际经济中的突出优势,在与东盟的合作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推动更多高端资源向自贸区集中。珠三角原有的经济基础将为香港高端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实现区域整体的经济质量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二)合理改善区域分工协作
粤港澳湾区产业分工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广东省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分工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存在,对粤东西北辐射能力有限。粤港澳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缺失,同属一个经济圈的粤港澳三地间的产业结构趋同。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粤港澳湾区即将面临“空间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粤港澳地区空间整合将产生巨大影响,需要提前对粤港澳湾区进行空间一体化考虑。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粤港澳湾区合作模式逐渐从初期的前店后厂模型向产业结构优化转移,真正实现实现互利共赢。粤港澳湾区需要明确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建立完善的利益诉求与分配机制,避免区域内各城市间因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而导致无序合作、恶性结果。
(三)积极促进产城融合
由于制度体制的制约,粤港澳湾区面临“产城错位”的问题,制约了湾区整体的协调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制度体系对湾区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中,这一作用尤显关键。现在,粤港澳区域合作模式逐渐发展改变,由市场引导的企业自主合作向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自觉相结合的模式转型,为三地深度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制度的创新升级。然而,与欧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模式相对比,粤港澳湾区内部合作仍需要继续加大深度和广度。在“一国两制”原则下,港、澳直接面对中央政府,广东则要在中央政府授权下才能与港、澳开展合作,地位与角色的不对称,直接影响三地合作的效率与成本,对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深层次的合作还有待继续探索。要真正突破合作壁垒、实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制度转型绝非一
国外湾区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对粤港澳湾区的启示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