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 氓》教案与教学反思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马丽钧[教学目标]《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 体会分析理解:(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 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教学重点]体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1.《氓》是一首叙事诗,理解诗歌的叙事是个难点。 ,“艺术形式”的鉴赏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 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一首卫风《氓》。二、讨论交流分成三个部分(恋爱——婚变——决绝)钻研讨论交流,重点体会、分析、理解、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恋爱:重点讨论两个问题。(1)恋爱中的女子是怎样的?她的痴情表现在哪儿? (2)这段甜蜜往事的回忆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的? 婚变: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 )这位女子对婚姻的反思是什么?这段文字中让人动容和心碎的“血泪之言”还有什么? (2)对文本表达复杂情感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的关注: 三个意象,一个语气词。决绝:重点讨论两个问题。(1)面对不幸婚姻的决绝选择。(2)决绝选择背后的无绝伤痛。三、总结深入探讨《氓》对我们的启迪是什么。(1)在6章10句240 字的铺陈中,表达了一位女子的痛苦伤感,这样的一种伤感让我们也痛感“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2)“之后”的命题探讨:义无反顾的坚强和勇敢的选择“之后”,漫长的未来意味着什么。(3)谁为悲剧“埋单”?造成悲剧的因素:性格?性别?命运?社会? (4)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未来的爱情与婚姻与人生该如何选择? 四、作业 :一位同学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同一男子称呼有‘氓’、‘子’、‘士’、还有人称代词‘尔’,它们出现在不同段落,但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再加上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与它们的关系,如何理解好呢? ”根据本节课的讨论,大家能否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扬之水女士这样说——“《诗》有很多写女儿,写出很美丽很善良的女儿。那是‘吉士’、‘君子’心中的光明,也是《诗》中的光明。然而命运对于这善良美丽的一群似乎最不公平,因此《诗》中的忧思之篇许多出自女子。”请学有余力的同学读其它女子的忧思之篇。附录: 附1: 《卫风· 氓》的预习要求预习一:自读《卫风·氓》,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意思。预习二:1. 理解和体会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随着她生活状况或者说“境遇”的不同,她的内心情感有什么变化;“质疑”。预习三: 通读补充材料中两篇对《氓》的解读,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鉴赏。课后拓展: 自读《诗经》补充篇目。附2: (解读一:原载于《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年7 月出版。作者:扬之水。) (本刊编者注:此文在援引时有删节)) 《氓》与《邶风·谷风》,都可以算作“弃妇词”,但这两位弃妇的“品格”大有不同。《谷风》之女,乃所谓“品格贞一”者,故历来博得经学家的同情。《氓》之女,则所谓“被诱失身”也,因此虽遭弃的身世与《谷风》同,而同情的一票却颇难得。如今自然不必再存迂腐之见。两诗都是写情、写怨,这情与怨乃各依附了自己的故事,或曰“境遇”,且凭借了这境遇而沉潜浮荡,于是它可以从那么邈远的地方,递送过来触手可温的情思。就诗的艺术而言,不好断然说它曾经怎样谋篇布局的功夫,但并不很长的篇幅里,讲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而每一个情节都站在一个极妥帖的位置,论“三百篇”之“赋”,《氓》总可以归入上乘。氓,毛传曰“民”。蚩蚩,毛曰“敦厚之貌”,据韩诗义,则“蚩蚩”者,乃笑之痴也。毛、韩虽义异却不妨互相发明。“抱布贸丝”,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范处义曰:“从我贸丝,其意非为丝也,即欲谋我为室家耳。是时必有谋昏之言,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已有从之之意,遂送其去涉淇水之外,至于一成之顿丘。是时必有迫促之言,亦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遽有‘无良媒’、‘无我怒’、‘秋以为期’之约。”邓翔曰:“‘送子’二句,将落矣,‘匪我’句忽又颺开,笔乃不直;藏过负约一段情事,此为省笔。‘涉淇’而忽变卦,恐氓生怒,故又慰之、约之。”可知这里多用了省略之笔,而又省略得恰好,正是以说出来的,照应那未说出来的。刘义庆《幽明录》中有故事曰《买粉儿》,略云:“有人家甚富, 止有一男,宠恣过常。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
诗经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