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 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 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 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颁奖辞)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
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
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
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
世,千秋共仰,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子一一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
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
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
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
开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一一《朝花夕拾》了。
二、走近作家、作品:
1、仰视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
等16部。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中国,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
罗斯,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
导人、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创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
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 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
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
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
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 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
朝花夕拾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