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圣易居士谈传统文化2.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堪舆风水起名本命佛请关注乾坤天易官方网站: / 1 圣易居士谈传统文化 2 圣易居士论——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异同 1 、儒家思想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儒家的人格范畴非常丰富,其中最基本的是仁义礼智和中庸。“仁”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它是爱和理解的基础。“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指人的行为必须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礼”是比“义”更具体的行为规则。“智”就是博学而智慧。孟子认为, 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堪舆风水起名本命佛请关注乾坤天易官方网站: / 2 智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加以开发扩充,就可以完成仁德的内圣修养; 如果进一步把这种仁德外化于社会,施仁政于民,就是儒家的外王事业。既然善端是先天具有的,于是孟子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对万物的知识都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明代王守仁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人格,它们与具体的社会角色相结合,生成相应的角色人格,为形形色色的人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制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这些规范,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不符合这些规范,就是心理障碍。对于儒家来说,治疗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学而时习之”。需要注意的是, 儒家所说的“学问”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不是智育而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所用的手段称为“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与现代的作业治疗和工娱治疗相似。然而,再详尽的行为“手册”也会有遗漏之处,如果遇到没有明文规定的活动该怎么办呢?儒家还有一条总原则,那就是“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无“过和不及”,不偏不易。“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换句话说,中庸就是对事物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取其平均数,与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毫无二致。其实,佛教也讲“不偏不倚”。大乘佛教中观派从“一切皆空”的理论出发,否定一切,甚至把“空”也否定了, 认为佛教所追求的最后的解脱也是空的,因此,对“有”和“空”、世间和涅盘、痛苦和解脱都不可执著,应该不偏不倚,走中间道路(称为“中道”)。中国禅宗堪舆风水起名本命佛请关注乾坤天易官方网站: / 3 继承了这一传统,主张“即众生而成佛”、“即烦恼而成菩提”、“即无明而成智慧”、“不舍生死而入涅盘”。通俗地说,就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走中间道路。 2、释家思想释家”既

圣易居士谈传统文化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a3duii7
  • 文件大小155 KB
  • 时间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