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
摘 要:该文主要以探究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总结出一种以陶行知教学中著名的“4块糖果的故事”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为启发而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地进行下去。正如陶行知先生对待那个犯错的学生一样,他没有声严厉色地批评,而是平心静气地让他在办公室等,给了学生充分的尊重,没有让他难堪,接下来的教育学生自然易于接受。
(2)“理解”即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我们应该转换一下角色,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试着去理解他们做事的动机,从源头开始帮他们找出错误所在,并诚恳地提出我们的看法,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因他们是问题学生便只要犯错就将他们彻底否定,这样他们是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的,有的甚至会当场便和老师强硬辩解。魏书生也曾说过:“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3)“肯定”就是我们一定要坚定问题学生也能成才的观念,并把它真正运用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之中,要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用赏识的目光鼓励他们走出成功的第一步。这将会给这些学生无穷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争先、脱胎换骨。陶行知先生就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以此来提醒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潜力无穷,不能让我们的一句否定而埋没了一名将来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4)“惩戒”即教育问题学生时我们不能一味地鼓励,必须要有一定的惩戒,否则学生不会对所犯的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但这个惩戒一定要适度,方式也要恰当。如罚做好事或写“错误剖析报告”等“补偿式惩罚”代替“体罚”。如笔者让一个喊笔者名字的学生在班上做尊师重教的宣传,不仅能让他吸取教训还能以此告诫更多的学生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仅仅是体罚则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的。
5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实践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个体实践
笔者曾经在教学楼楼道内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名男同学远远看到笔者了,他就在楼道内小声的喊笔者的名字,笔者由于看清他的长相了,所以在第一时间便找到了他。找到他后笔者把他带到办公室问他(尊重他,给他留面子),“刚才是不是你喊了我的名字”,“是的”,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很好,你很诚实,就凭这一点我觉得你不是一个不懂得尊重老师的学生。”“那你叫什么名字?”笔者继续问道,他的回答颇让笔者尴尬:按辈分他还是笔者的小长辈!但笔者还是不动声色地说:“不错,从辈分上讲你是我的长辈,但这是在学校,不是家里。在学校我就是你的老师,是师长,你不应该直呼其名,这是不礼貌的,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在家里你可以这样做。”这时候这名同学满脸真诚地对笔者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叫老师的名字了,不做不尊重老师的事了!”“我相信你,你会做到的。”笔者继续道,“不过你今天回去后要准备一份尊师重教的学习材料,下周周会上给你们班的同学们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老师我一定按你的要求去完成,不会让您失望的。”他信誓旦旦地说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焦大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