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统文化中的避讳.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传统文化中的避讳摘要: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 避讳是其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 也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包括国讳、公讳、私讳、官讳和俗讳等。避讳是封建纲常伦理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 与封建家长制经济相适应。随着历史的发展,避讳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关键词: 避讳唐代家讳避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礼仪。《册府元龟》卷 863 《总录部? 名讳部》称:“生而制名, 殁而是讳, 盖孝子因心之道先王立礼之方。”[1]P3068 避讳特指封建王朝的臣民对当代君主、历代君主为本朝所尊者及所尊重的人不得直称其名的社会现象。封建社会从儒家的孝义君亲出发,为维护封建君主的权威和表示对尊亲的敬畏,对他们的名讳,有意回避, 久而久之, 便演变为避讳制度。避讳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才趋于消亡。避讳制度始于何时, 历来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目前学术界有几种观点具有代表性: 源于夏说; 源于商说; 源于周说; 源于秦说。其中最权威、最流行的是源于周说。陈垣在《史讳举例?序》中说:“民国以前, 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以其他方法以避之,是谓之避讳。避讳为中国古代特有之风俗, 其俗起于周, 成于秦, 盛于唐宋, 其历史垂两千年。”[2]P1 《史讳举例》是关于避讳研究的重大成果, 理顺了避讳发展的历史脉络。 2 周代以前, 后人可不避祖先之讳, 仍可使用先祖之字。《白虎通? 姓名篇》曰:“《易》曰帝乙,谓成汤。《书》曰帝乙六代孙也。”[3]P409 《史记》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少子辛。”[4]P105 辛即商纣,此帝乙, 即指商纣的父亲。同一“帝乙”之名,始祖成汤用之,六世孙祖乙用之, 十六世孙纣之父复用之。这里可以看出子孙可以使用先祖的名字,由此, 避讳制度在殷商时并没有出现。避讳最早可见于《尚书》。《金媵》篇记载:“惟尔元孙某, 遘厉虐疾。若尔三王,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以旦代某之身。”[5]P237 《尚书译注》曰: “某,讳武王名。”《史记? 鲁周公世家》作:“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 惟尔元孙发, 勤劳阻疾。”[4]P1516 这里是“空字”的避讳方法, 用“某”字代替武王之名“发”。这是很常见的一种避讳手法,后世多有沿用。这则材料可以说明在周代已经出现了避讳现象。《左传? 桓公六年》载:“周人以讳鬼神,名,终将讳之。”由此,西周的讳名是一种敬事鬼神的行为, 这时讳死者之名, 生者不讳。《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这说明周人已将避死者之名与国家的禁令、民间的风俗相提并论,并为一般士民所遵循。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 开始实行比较严格的避讳制度。秦代的避讳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其一,避讳的范围越来越广,须避讳之处越来越多; 其二, 从君父二者出发, 避讳已明显发展成为国讳和家讳两大系统。避国讳, 即避皇帝、君主之讳, 也称庙讳。秦始皇名政, 因此, 秦代的“正月”写作“端月”。此即避秦始皇之名嬴政,而改“正”为“端”。避家讳,即臣民本人避祖父之讳。通常来说, 家讳范围比较小, 限于父祖名, 有时也 3 有讳母之名的情况。“见似目瞿,闻名心瞿”即描述的是避家讳的情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避讳无定制,宽严因人而异[2]P103 。这时期的避讳制度有几个鲜明的特征。其一, 家

传统文化中的避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105 KB
  • 时间2017-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