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组曲《纳西一奇》
作曲家简介
朱践耳(1922〜)中国作曲家。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在上海长 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少年时学习音乐。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 1947 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巴经》,为世界文化之珍奇。他们的民族舞蹈 ———东巴舞也十分独特,其舞谱被认为是最早记录舞姿的舞谱。纳西族居住地区有风光险 峻的玉龙山雪峰、景色旖旎的长江虎跳峡飞浪,生长500余万年的万朵茶花古树,皆为稀世 之奇观。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小巧玲珑的口弦,更是别具一格,为诸奇中又一奇。曲作者曾两 次赴云南丽江地区,深入纳西族聚居地体验生活;那里的 “母系社会”的遗风、“象形文字” 的传统、“口弦音乐”的音色与节奏、对比式的男女声对唱等,处处给作者以“奇”的印象和感 触。作者择取神奇的口弦音乐作为音乐素材,将其音型和节奏贯穿在四个乐章之中,或为叮 咚的细语,或为隆隆的鼓声,时而作隐约的背景,时而成为汹涌的江涛。由于作品着力描写 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奇妙的音乐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突出了一个“奇”字,故而充分体 现了这部作品标题———《纳西一奇》的内涵。口弦由三片竹簧组成,在基本音之外尚可发 出不同系列的泛音,使多调性重迭有了可能性。此外,它音色丰富、节奏多变,与本民族其 他音乐在风格上融为一体,这种口弦音乐成为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基础。
作品赏析
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均取自口弦音乐,作曲家根据这些标题的意境展开
了丰富的艺术想像,结合纳西族民歌的特点,写出了形象各异、情态丰富的音乐。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
这是一支漂游在幽静旷野中的夜曲,音乐宁静、深沉,引出缅怀纳西族古老文化的思古 之幽情。
作品结构为三段曲式,第一乐段主题源于纳西族的“谷气调”,这种调式很特别,其音列 结构与全音阶相似,用萨克斯管独奏,音乐朴实、深远、耐人寻味。第二乐段主题取材于民 间二重唱情歌的“时受调”,音调活动于纯五度音程内一个不完全的半音列,由弦乐器演奏, 乐曲强调口语化的句态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吟咏,其音调的起伏升降、节奏的前紧 后松,极富民间音乐的韵律感。它象是在寂静的夜间歌手的吟哦,或象是远方传来的纳西笛 声,又象是“东巴”(纳西族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执掌习俗礼仪的巫师,称为东巴)在诵经。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
这是一首浮想联翩的谐谑曲,乐曲采用音乐造型的方法,描绘了蜜蜂由远而近,越过滔 滔江水后又逐渐远去,意在以勤劳、不畏艰险的蜜蜂象征纳西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表现 少数民族和大风大浪搏斗的乐观主义气概。
音乐由个性性格不同的三个段落构成。第一乐段是主题的呈示,以小提琴和长笛交替演 奏的十六分音符为蜜蜂主题,用音色粗犷的铜管乐器音色描绘大江。蜜蜂主题随着音乐的发 展转为宫调,大江主题为降宫调,并且两个主题融合迭置。开花了,由远方嗡嗡飞来的蜜蜂 来到了江边。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
音乐柔美、抒情,是一曲情系母女两代人的二重唱。 乐曲分为四个段落,运用调性布局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展开。 第一乐段开始,弦乐奏出轻柔的和弦背景,在静谧的夜晚,独奏大提琴演奏的颤音和短 促的环绕动机,仿佛是一个还在唠叨的母亲在向女儿诉说、忠告着什么,这就是乐曲的“母 亲主题”;接着,在长笛和单簧管三连音的背景上,由小提琴奏出的“女
交响组曲《纳西一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