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纳洛酮在脑外伤昏迷病人中的应用
【关键词】 纳洛酮
脑外伤昏迷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病人的死亡率高达20%~30%,故促使病人清醒或意识好转是治疗的关键。笔者以回顾资料为对照,与既往病情类似、其它治疗方法基本相同而未用纳洛酮(NX)治疗的病人作比较,发现纳洛酮在促醒、改善微循环、调控血压及改善呼吸等方面有确切的作用,能使病人的转醒时间明显缩短,呼吸改善显著。下面是笔者应用纳洛酮治疗脑外伤昏迷病人的一些体会。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有车祸5例,摔伤3例,重物砸伤2例。入院诊断为原发脑干损伤并发中枢性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GCS评分4分;广泛脑挫裂伤5例,GCS评分6分;脑内血肿2例,GCS评分7分;硬膜外血肿并脑疝1例,GCS评分8分。
治疗方法及结果 10例病人中,脑内血肿2例及硬膜外血肿1例均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GCS评分同前无变化,复查颅脑CT无再出血表现。,,疗程5~7天。3天后病人意识出现好转。一疗程治疗结束,脑内血肿病人GCS评分为10分及11分;硬膜外血肿病人GCS评分12分。广泛脑挫裂伤5例,行单侧去骨瓣减压3例,双侧去骨瓣减压2例,用药方法同前,疗程结束,GCS评分平均提高3分。原发脑干损伤并发中枢性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入院时GCS评分4分,用药方法同前,2天后呼吸明显好转,睡眠呼吸暂停症状消失,疗程结束,意识好转,GCS评分分别提高到5分和6分。所有病人治疗后GCS评分平均提高3分,未发现不良反应。
2 讨论
纳洛酮是一种非专一性阿片受体(μ、κ、δ)竞争性拮抗剂,具有高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血浆、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含量增多并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1] ,自1981年Baskin和Hosobuchi首先报道纳洛酮可有效地逆转中风病人的神经功能以来,有关阿片受体拮抗剂与中枢神经损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 ,动物实验表明内源性阿片肽(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参与和介导脑和脊髓的损伤、脑缺血等病理过程[3] 。非专一性阿片受体拮抗剂(NX)和专一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如Nor-BNI)均表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作用机制[3,4] :(1)抑制脑血管收缩,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2)改善缺血时神经细胞内Ca 2+ 、Mg 2+ 紊乱,恢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能量供应。(3)抑制缺氧时细胞膜脂质分解代谢,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4)抑制脑损伤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产生和级联反应。(5)减少心血管神经中枢功能抑制,抑制外周血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改善休克
。实验表明纳络酮较少剂量主要产生μ受体阻断效应,大剂量时还拮抗κ、δ受体,产生更强的保护作用,其具体作用于何种受体尚需研究。机体要保持正常的神经精神、睡眠觉醒及呼吸,需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在颅脑外伤等应激状态下,这种稳定被破坏。血浆中β-内啡肽、脑啡肽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较正常升高数倍到数十倍,它们在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与觉醒、心血管功能及呼吸运动中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质的作用。β-内啡肽等物质的大量分泌,将使病人的神经精神、睡眠觉醒及呼
纳洛酮在脑外伤昏迷病人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