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觅淮河治本之策
摘要:“大雨大灾,小南小灾,无雨旱灾”——淮河灾害频繁导致 今天整个流域的贫穷落后。而在历史上,淮河流域自是富庶之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从历史上的一条利河、好河到今天的害 河,灾河,淮河还能够根治吗?
关小,浪费了提水电力。其二, 还要抬高,目前有消息说要从13米抬至13. 5米,这不仅使皖北的防 洪除涝更加困难,而且加重了里下河地区的防汛压力。
第四,远景与近期的矛盾。由于一般治淮方案不敢设想恢复淮河 干流的河道规律,因此,它的各种措施即使在短期内可以缓解某些方 面的问题,但同时也加剧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按下葫芦起了瓢,从 而使各种矛盾长期不断累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必然结果。上述三种 重要的矛盾关系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50多年来治淮投 资近千亿元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再投数百亿元,也仍然不能解央根本 问题。
那么上述诸多矛盾之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呢?答案是洪泽湖被淤 高之后,等于在原来处于海平面以下的中下游河道交接处筑起了一道 十几米高的拦河大坝,现在要在这个临时基准面以上去泄洪和分洪。
这就是淮河灾害频繁的病根所在。
治本方案的指导思想
所谓根治淮河,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淮河特性和河流规 律,也就是说要使淮干和重要支流能够具备泄洪和排涝条件。
由于淮河原入海河段被黄河淤高以后,广大的淮河流域包括干流 和重要支流在内的水流流速变缓,失去了河流自身的冲刷能力和冲淤 平衡关系,因而在过去800多年中,淮干和其重要支流的河床断面已 经变成平原的排涝渠道,看不出有自然河流的运动规律,甚至由于多 年的淤积,连原来的河道轮廓也无法辨认了。例如,现在淮河干流, 只从河道被除这一特征来说,就不符合平原河道的正常规律,甚至也 可以说与平原河道一般规律相反。这使得它不可能有足够的泄洪能力。 淮河这种反常不合理的现象,迫使我们决心寻找解决这个疑难的科学 根据。
在研究淮干特征时,发现了最有价值的一份历史资料。在宋代黄 河夺淮以前,淮河下游的海潮影响可以达到旺胎(xuyi)县城以西。 这一资料对于研究和探讨淮河的河道规律有决定意义。根据这个记载, 可以使我们分析现在淮河下游河流的变化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 在的旺胎(xuyi)河段一直到洪泽湖的一般中水位约在海拔14米以上, 而资料证明在宋代旺胎(xuyi)河段的中水位不会高于海拔10米,而 枯水位也不会低干4至5米。当然这种估计的误差幅度可能有1米左 右。但可以肯定当时淮干的特征之一是属于深水河床。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没有洪泽湖这座十几米高的拦河大堤,按照原
来的淮干河道规律,目前的洪泽湖水位就要由12米至14米降为4至 5米。因此新开挖的入海或入江河道其深水线底部,其高程应该相当 于海平面或低于海平面。这样的入海或入江河段,在旺胎(xuyi)以 下的全河道坡降将由三万分之一变为十万分之一。这就是说,这个入 海或入江河段的上游,必然是一种汹涌澎湃的状态。可以设想平原河 床如果发生了汹涌澎湃的河流流态或者说其流速每秒大于3至4米, 那么河流的每一个弯段冲刷顶点必然处于一种迅速崩塌的状态,必然 向着人工河道的两岸横向方面发展,延长河道长度。这就要求我们考 虑人工河道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最不利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解决河流 学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同时也要解决人工开挖河道怎样才能设计出最 经济的河床断面。在解决了这一河段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后,洪泽 湖以上各河段的规律问题,就可以根据平原河道溯源侵蚀的规律,逐 步探索出淮河河床的全部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入江、入海河段工 程看作是治淮关键工程的道理。
现在要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50多年来是什么阻碍着人们去恢复 淮干的河道规律呢?本来,这个问题并不深奥。这里面有个现象与本 质的关系,极而言之,就是在二河闸以下的老淮河入海水道不能、也 难以恢复的前提下,要保留洪泽湖似乎就无法恢复淮子的河道规律, 而要恢复淮干的河道规律似乎就必须废弃洪泽湖。那些持一般治淮观 点的人们长期以来被这一表面现象所困扰,被这一思维定势所笼罩, 因而陷入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而无法自拔,从而落入了穷于应付的被 动境地。
在保留洪泽湖的前提下,能否恢复淮河的河道规律?答案是完全 可能!这就需要实现河湖分家。一旦河湖分家,洪泽湖的蓄水位便与 淮干的水位不相干了,河湖的矛盾便不复存在;即湖蓄湖的水,河泄 河的洪;两者再无瓜葛,现代科学称之为解耦。这样,我们便可以专 心对付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洪泽湖一带恢复淮干的深水河床,并利用 这个深水河床,逐步向洪泽湖以上直至正阳关及临淮岗一带的淮河干 流进行溯源冲刷,利用淮河的造床流量,使这段河道恢复成800多年 前的深水河床,即使其河底高程由临淮岗、正阳关一带至旺胎(xuy
再觅淮河治本之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