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结构解剖
端脑(大脑)
1、外形
(1)分叶(额、顶、颞、枕、岛叶)
(2)外侧面、内侧面——沟和回
2、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皮质中枢)
(2)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
嗅球
嗅三角
海马旁回
钩
海马沟
(4)大脑半球下面的大脑沟和回
海马
2、端脑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
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
●结构:
原皮质:包括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球
发生上较古老,神经元排列成3层
新皮质:
占据大脑皮质的绝大部分
神经元排列为6层
皮质的不同部位6层结构不同
所有的神经元大致可分为2类:
传出神经元多为大型细胞
联络神经元多为小型细胞
皮质沟回扩大表面积,1/3在表面,2/3在沟裂的底壁。皮质由各种神
经元、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组成。皮质不同部位神经元形态、纤维疏
密、相互联系等不同,这与皮质的不同功能区有关。
皮质结构
大脑皮质六层结构
●大脑皮质的分区:Brodmann(1909)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
躯体运动中枢
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包括4、6区。
特点:
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
②交叉管理骨骼肌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损伤表现:
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瘫痪。
眼球外肌、上部面肌、
咀嚼肌、咽喉肌—双侧支配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包括3、1、2区
特点:
接受背侧丘脑的感觉
纤维,管理躯体浅、
深感觉,接受对侧感觉
冲动。同运动区。
受损表现:
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
视觉中枢
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17区)
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对侧视网膜鼻侧半。
听觉中枢
位于颞横回(41、42区)
接受双侧听觉传入
平衡区
中央后回下端面区附近
味区
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
嗅觉中枢
边缘叶
内脏运动中枢
(海马旁回)钩附近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2)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不理解)
3)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30区)
受损产生失读症
4)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受损产生失写症
关于优势半球: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右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语言中枢
(2)、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
1)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
苍白球
壳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壳
苍白球
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
要结构,低等动物的运
动中枢。
基底核:埋藏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
纹状体
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前外侧
尾状核体:背侧丘脑背外侧
尾状核体:向前下伸入颞叶,
终端连于杏仁体
纹状体
豆状核——岛叶深部,背侧
丘脑外侧,被白质分为两部。
(1)壳:外侧部,色深
(2)苍白球:内侧部,色浅
2)杏仁体
与尾状核尾相连
杏仁体属边缘系统结构
3、大脑白质(大脑髓质)
1)连合系(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胼胝体:包括嘴、膝、干、压部
穹隆连合和穹隆
前连合
2)联络系(联络纤维):
同侧半球内部的纤维联系
弓状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钩束
上纵束
上纵束
下纵束
下纵束
扣带束
扣带
3)投射系(投射纤维):
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
①位置:
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
之间
②区分:
内囊前肢、膝、后肢
前肢
膝
后肢
③通过的纤维束
前肢:
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膝:
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
后肢: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听辐射
④损伤表现:
对侧半身瘫痪
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4、侧脑室
是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有大量脉络丛
分四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
中央部
前角:深入额叶
前角
后角:深入枕叶
后角
下角:深入颞叶
下角
侧脑室脉络丛
侧脑
大脑结构解剖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