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摘要】概说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的盛况、特色及其兴盛的原因。【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化知名人士云集桂林。先后到过桂林的文化人数以千计。其中闻名全国的近 200 人。“留桂文化工作者, 无论质和量, 有一个时期占全国的第一位。”其时桂林人口不足 10 万,竟汇集如此众多的文化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聚集桂林的文化人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结成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 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 使桂林的文化运动一度成为国统区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被誉为我国抗日大后方的一座“文化城”,驰名中外,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抗日教育运动是抗日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一样, 当时桂林以至整个广西的抗日教育运动也是十分活跃, 对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桂林文化运动的丰碑上铭刻着光辉的烙印。 2 桂林文化城的始末时间, 是从 1938 年 10 月起至 1944 年湘桂大撤退止,前后 6 年时间。但就桂林抗日教育运动而言, 应始于 1933 年广西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这是因为, 在国民党的政治集团中,新桂系是较早走上抗日道路的派别。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加紧侵华的步伐, 亡国危机日益严重。新桂系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揭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1933 年李宗仁发表了( 焦士抗战论》,认为中国“今日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日图存,便是投降卖国”,“与其听任敌人蚕食而亡国, 毋宁抗战以图存”。桂系领袖们认识到, 兴办教育, 通过学校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国民同仇敌汽, 一致抗日, 是挽救中国的必要措施。因此, 广西省政府于 193 3 年就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对于这个运动的宗旨,当时广西省教育厅长雷沛鸿指出,这一教育革新运动是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灭亡, 达到民族中兴的愿望。”所以,桂林抗战时期教育运动,应以 1933 年广西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为发端。这里应首先说明,桂林作为抗战时期广西省省会,是广西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策划中心。影响之所及不只局限于桂林, 而是全广西。因此, 本文中引用了一些整个广西的有关材料统计数据,以说明问题。一、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盛况抗战时期桂林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取得巨大成绩,主要表 3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 群贤荟萃,人才济济抗战初期,已有一些进步的教育家、学者、教授应广西当局之聘来桂任教。例如 1932 年成立广西师范专科学校,聘请国内著名进步人士杨东药为校长。杨东纯到任后, 聘请留苏回国, 大革命时期著名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三党代表朱克靖来校担任教务长( 当时朱同党失去联系) ,共产党员、经济学家薛暮桥, 朝鲜共产党员金奎光, 语文教育家陈望道, 左联作家夏征农、沈起予、杨潮、崔真吾, 历史学家邓初民, 哲学家马哲民等来校任教。 1936 年,广西省会从南宁迁桂, 在广西省教育厅工作和广西大学任教的教育家、教授也随之迁桂。例如, 邱昌渭( 曾任广西省教育厅长)、雷沛鸿(30 年代至 40 年代曾先后 4 任广西教育厅长), 马君武( 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两任广西大学校长) ,白鹏飞(广西大学校长), 盘珠祁( 广西大学副校长), 千家驹( 任广西大学教授、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指导员) 等等。 1938 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 大批教育家、教授、作家先后从沦陷区撤退疏散到桂林, 或任教育行政要职, 或在大中学校任教, 或组织教育社团, 或办报纸杂志, 或从事教育研究, 或一身兼数职, 或暂时居住。当时集中在桂林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教授、作家、学者、除上述外,尚有: 陶行知、梁漱溟、林砺儒,李四光、李达、王力、曾作忠、陈翰笙、董渭川、朱智贤、陈 4 此生、朱希询、高阳、尚仲衣、黄朴心、黄现播. 秦牧、黄庆云、杭维翰、林焕平、苏萝西、陈鹤琴、张铁生、秦柳方、陈剑愉、陈竺同、杨晦、穆木天、陈残云、黄宁婴、张毕来、石兆棠、王鲁彦、方敬、万仲文、冯振、司马文森、黄新波、宋之光、张锡昌等等。这些优秀文化教育人才, 大多是饱学之士,学有专长,受过良好的东西方文化教育,根基深,功底厚, 他们把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带到桂林。开创桂林教育的新局面。(二) 社团众多,活动频繁抗战初期,桂林没有教育社团组织。 1936 年广西省教育会随省会迁桂, 始有教育社团。次年爆发卢沟桥事变, 大批教育家会集桂林。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育社团激增。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广西省教育会, 1908 年在桂林创建, 1911 年迁南宁, 1936 年迁回桂林, 有会员约 13000 余人, 理事有李任仁、蒋培英等 17 人。桂林市教育会,成立于 1940 年,肖恩霖等 12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