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男女差异心理学.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第一节 性别差异心理学
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第四节 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
、 弗洛伊德1 尚 男抑女论
弗洛伊德用“去势恐惧” 、“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性心理发展的 阶段性理论 认为每一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人体某一性感带,个体心理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
性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五六岁,要经过三个固定的连续发展阶段:
 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男女相同)
 肛门阶段——排泄(男女相同)
 生殖器阶段 男孩 —“去势恐惧”;女孩—“阳具羡慕”
2、多伊奇女性类型说
《女性心理学》
相 信妒忌男性和恋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的巨大作用
观点:
 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
 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
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
 女性型 —被动、自恋和受虐
 男性型 —主动、竞争和攻击性
、 埃3里克森内部空间观
内部空间概念 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
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4、阿德勒的男女平等观 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
(女权运动的先驱)
 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
 青春期的性教育
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的基础1
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
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
 (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2、两性角色的获得
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 婴 儿 —母亲
 儿童 —泛化
 同 性模仿
 特 定的 赏罚
3、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
1、认知发展两性观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论:
 认知结构 心理 图式(心理建构)
人的智力依据同化、调整而达到平衡和发展
 智能发展阶段理论
2、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并将他的认知原则推广到性别角色领域。
基本内容:
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
排斥异性行为。
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 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
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 (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
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

男女差异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辰GG
  • 文件大小1.17 MB
  • 时间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