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红旗展 璧山到红旗河沟
今年已84岁的周永开,种种树就行了。为了防止盗伐林木、偷掰竹笋、捕杀猎物,预防山火,周永开和两个老伙伴时时深化旁边的村民家中,传播爱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和党的有关政策,教育村民自觉遵守护林法规。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要种植树苗,让被砍掉树木的花萼山复原绿色的朝气。于是,周永开又自掏腰包,花了好几万元和技术人员一起去选树苗。 为了让花萼山上的小树苗顺当长大,为了让山上的绿色越来越多,周永开先后31次登上花萼山护林,每次少那么十天半月,多那么一个多月。那时,他已70多岁了,并且做过胆切除手术。他的精神与情操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四周的村民,先后有项能奎等5位村民自觉参加到他的护林行列中,成为义务护林员。 周永开在花萼山护林的事迹也感动了他所在支部的离退休干部,感动了市纪委的领导和干部职工,大家纷纷捐钱出力,上山义务植树,把荒芜的花萼山变成了绿荫。1101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万源市花萼山省级自然爱护区”,花萼山的爱护工作从今步入了正轨。 让百姓感受党的恩情 从在花萼山植树护林的日子起先,周永开就在关怀当地村民的生活。在走村串户做传播工作的时候,他时时暗自视察,村民身上穿的是什么,看看他们锅里煮的是什么;在村子里,他时时询问村民的圈里养了几头猪,仓库里还有多少粮。因此,周永开对花萼山下的村况民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村民们靠山吃山,如何开出一条致富村民的路,成了他在种树护林之余思索的大问题。 “萼贝是珍贵中药材,止咳化痰,而花萼山上的萼贝是疗效最好的一种,在市场上非常紧缺。”得知这一信息后,周永开和村民商议种植萼贝致富。可是,以前村民是在山上零星拣一点萼贝拿下山卖的,从来没有种过。周永开就更不会了,可为了协助村民走出这条致富路,他种起了一小块“试验田”,边学习边种植,还利用空余时间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在周永开的协助下,村民们胜利地种植上了萼贝。 对于山高路远的花萼山村民来说,运输难,成了他们致富路上的一道“坎儿”。看到这种状况,周永开不仅和护林的老伙伴们资助3000元,带头修建了一条进出大山的“便民路”,还来回奔波找交通部门解决资金,劝服村民出劳动力,筑起了一条从官渡镇到花萼山长20多公里的马路,被当地农夫称为“致富金桥”。有了这座“桥”,当地村民每年靠卖萼贝的收入就有三五千元。此时此刻,花萼山上已经有特地用来开展萼贝的生态园区,周永开协助村民致富的愿望也渐渐实现了。 出门在外的周永开,看到好的致富经历,也静静记住,回到家乡,渐渐摸索。在阳春三月的成都龙泉驿区,周永开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便联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坎种满了李子树,同样的季节,那里的李花盛开,雪白得意,香气扑鼻,为什么不能在巴中搞“李花节”呢?这样既可以开发李子,又可以利用李花的欣赏价值和红军文化搞旅游开发,可谓一箭双雕。从2001年3月第一届李花节正式举办以来,已举办10届的李花节每年都迎来几千名参观者,喧闹非凡。李花节的举办,更使得梁大湾村的李子收入成了农夫致富的一大门路。 献礼党的九十华诞
巴山深处红旗展 璧山到红旗河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