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真言》观后感
《玉蟾真言》观后感1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南宋时期得道真人。出身微寒,六岁丧父,随母亲改嫁海南省澄迈县白家,遂改名白玉蟾。不为命运所困,刻苦异样,博览群经。十六个不恰当的比方,宗教好比是一所医院,多数人因为不疼惜生命而得了重大疾病,要送进医院抢救,不得乖乖听从医生的种种叮嘱?因此,非要拘于某种形式,那必定是无奈的下策,并非道法自然。一个人假如安稳自得,无病无痛,跑去医院躺着干嘛?那或有疑问,世间有另类高人比如弘一法师于生命繁华之时遁入空门,何解?进医院不全然是丧事,也有喜事,比如说等待婴儿的诞生,接友人康复出院。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道修道之人当然须要克服种种诱惑,看破种种假象,如何克服看破皆在一个“活”字。假定某位学道修道之人,非要吃什么而不吃什么,非要穿什么而不穿什么,非要做什么而不做什么,这就是南辕北辙。水无常形,流水不腐,李小龙先生的“无法为有法”“无限为有限”的武术思想则是“活”的最好体现。
说白了,身体要做实功,脑袋不要一根筋。
禁忌之三:急功近利,立门户之见。
从古至今,都有人存一白日做梦,或偶遇某个高人,或偶得某一种宝典,可以助其快速提升法力功夫。反过来一想,凭什么能遇到高人,凭什么能得到宝典?再反过来另作一想,就当高人宝典就在眼下,如何识得高不高,宝不宝?只见世人用米糠去喂鸡,未见过傻子用珠玉去喂鸡。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有商业机构为迎合人的“速成心理”,以各种大师名头推出种种速成班;也有商业机构为了竞争,宣扬门户之见,自夸其正宗。结果,交了学费的人却只是交了个学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不行须臾离道而苟活,因此学道修道是一件终身大事。脚踏实地,遵循自然之法,步步精进是为渐悟;积累到某种程度,有一外因侵入而让人内心灵光一现,是为顿悟;大彻大悟后闭目而内观,只见一轮皓月当空,是为觉悟。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学道修道须要一颗包涵心,能把万事万物融入于阴阳改变之理,日日有所学有所感,便可逐见其真伪,善恶和正邪,从而简化明白。《道德经》:“为学日益,为到日损”便是此理。能看破,便能富于情趣,修出一颗平常心,顺境逆境,一笑了之。道家流派虽多,只是修行方法侧重点不同,芸芸众生特性亦不尽相同,自得其法而自证其道而已。门户之见,就好比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总是有其狭隘偏激之处。若固守某种套路,就好比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终究有陷入“不行知论”的危急;如此便是入死。唯有放开心扉,不拘一格,方能感知清风明月的爽朗,如此便是诞生。
《玉蟾真言》观后感2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南宋时期得道真人。出身微寒,六岁丧父,随母亲改嫁海南省澄迈县白家,遂改名白玉蟾。不为命运所困,刻苦异样,博览群经。十六岁离家云游,后到武夷山止止庵与道家南宗四世祖陈楠真人结缘,尽学其道术。为人豪迈侠义,处世通透自然,能狂饮酒而不醉,常乘酒兴挥洒情意,其工书诗画,自成一体,飘逸绝伦,尤其擅长画梅竹,其风格影响后世。
当时,学道修道之风颇为不正,世人或沉溺于各种旁门左道,或只谈心性而不做实功,或明面一套暗里一套。玉蟾真人对此颇为不屑不爽,为指明修炼大道的方向,遂把自己平生的所学所感用文字表述,以正视听。
学道修道必有所禁忌
禁忌之一:自欺欺人,人为地把“道”神化或玄化。
世人皆知老子《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影响后世已两千余年。人或问:若读得通《道德经》,是否便可拥有改天换日,点石成金的超实力?此问荒谬至极,若真如此奇妙,老子何不站在群山之巅轻轻一挥手,便让世间太平,何须等到秦皇来一统六国,结束大乱大争之世?因此,“道”不行神化。
第 7
《玉蟾真言》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