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汉玉器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1) 一、序言关于汉代玉器的著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金石学著作。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和元代朱德润《古玉图》都收录了一些汉代玉器、。但由于这些玉器都是传世品,当时的金石学家们对于玉器偏重形制描述而缺少考证,只是将其笼统称为古玉。清代瞿中溶和吴大澂以实物与古代文献相结合,详考各类古玉的名物制度,指出一些传世的汉代玉器,如刚卯、蝉形玉琀、鸠杖首等。但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三礼”等经书和汉儒注释,所以在考释上亦有不妥之处,把一些汉代玉器定为三代之器。对于汉代玉器的发掘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1910 -1917 年日本人关野贞等在朝鲜平安南道大同江南岸发掘一批汉代乐浪郡的墓葬,出土了玉璧、玉琀、玉猪、玉剑饰等玉器。此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这批资料研究汉代玉器。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中国学者郭宝钧对汉代玉具剑各部位玉饰的名称、悬佩方式及蝉形琀的意义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这一时期由于考古发掘的汉玉资料较少, 故对汉代玉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建国以来,经考古发掘的汉墓在万座以上,出土了大批玉器。这些玉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时代也较明确,为全面地研究汉代玉器创造了便利条件。夏鼐先生的《汉代的玉器》一文,扼要地介绍了汉代玉器原料的来源、治玉技术、器名、型式、纹饰、用途及其演变,指出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环。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汉代玉器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工作把对汉代玉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汉代玉器绝大多数出自大、中型汉墓中,墓主身份为诸侯王、列侯、高级官僚及其家属。这些墓葬虽大多数被盗扰,但出土玉器仍比较多,种类也较为复杂,基本上可以代表汉代玉器的面貌。本文在对这些墓葬出土玉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参考个别一般汉墓和遗址出土的玉器,着重对汉代玉器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汉代玉器的使用、产地、制作工艺等问题,作进一步补充和探讨。本文所论及的玉器质料均以发掘报告所报导的为准,不包括传统玉石概念中的琥珀、玛瑙、水晶、青金石和绿松石等。二、汉代玉器的分类汉代玉器的种类,按其造型和纹饰可大致分为玉璧,玉圭、玉璜、玉环、 2 玉玦,玉觿、玉韘、心形玉佩、牌形玉饰、玉人、玉龙、玉衣、玉窍塞、玉枕、玉案、玉座屏、玉铺首、玉带钩、玉印、玉刚卯、玉剑饰、动物形玉雕、玉串饰和玉制容器等。其中许多种玉器还包括繁多的式样。以下分类叙述。 :平圆形,中央有孔。按璧面纹饰分作三型。 I型:璧面阴刻纹饰。分五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阴刻或浅浮雕涡纹。 c式:阴刻蒲纹。 d式:在蒲纹上加刻涡纹, e式:阴刻纹饰。纹饰分内外圈,内圈为蒲纹或涡纹,外圈为勾连纹、兽首或凤鸟,还有的涡纹带内侧加刻一圈兽首纹。Ⅱ型:璧外缘或内孔有透雕纹饰。分三式。 a式:璧体较小。透雕附饰位于璧的两侧,纹饰为对称的凤鸟或柿蒂图案;璧内孔往往透雕出龙的形象,作曲身舞爪状。 b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背,顶端有卷云纹。 c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对,作曲身舞爪相斗姿态。有的双螭首间置一环;有的雕出“宜子孙”等吉祥语。Ⅲ型:璧面透雕出凤鸟纹或卷云纹。 :长方体,上锐下方。分两型。 I型:体型较小,下端无孔。Ⅱ型:体型较大,下端有孔。 :半圆形或弧形扁平体,脊部多有穿孔。分三型。 I型:璜体两端平齐。分两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璜面阴刻涡纹或勾连纹。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对璜形玉,无孔, 3 纹饰与 I型e式壁相同,系用该璧玉段改制而成。Ⅱ型:璜体两端雕成龙首形。分三式。 a式:龙首略呈方形,璜面阴刻涡纹;有的璜体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或螭纹。 b式:龙首较圆,作回顾状,口微张,璜体中段下部附有卷云纹。 c式:龙首细长,作回顾状,张口露齿,璜体中段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和凤鸟纹。雕凿精细,阴刻线条流畅。Ⅲ型:璜体为透雕的卷云纹或龙纹。 ;体窄而内孔大。分四型。 I型:环体截而呈扁平长方形,环面为素面或饰涡纹。Ⅱ型:环体作绞丝状,截面略呈圆形。Ⅲ型:环体为透雕纹饰。分两式。 a式:透雕出对称的龙凤及卷云纹饰。图案较复杂,雕琢精细。 b式:环体为龙体,透雕出一龙首,张口咬尾,阴刻其细部。Ⅳ型:环体细窄,内孔及外缘透雕纹饰。分两式: a式:呈套环状,双环间及内孔为透雕的龙凤,造型极为生动。 b式:环体内孔透雕一螭虎,外缘上方为透雕卷云纹。 :形体小,有一窄缺口。另外,两广和云南地区汉墓中还出土有一种方形玦。 ;一端尖锐,另一端雕刻兽纹。分两型。 I型:分三式。 a式:觿体作卷曲龙体,龙首作回顾状。 b式:觿体细长,呈锐爪状,觿首雕刻龙首或风首,亦有作回顾状。 c式:觿首透雕螭纹和卷云纹。 4 Ⅱ型:觿首作龙首,觿身饰勾连纹,觿
战汉玉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