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研究》读书笔记刘良华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叙事研究:校本教学研究的方法摘录: 有效的教学研究要教师走向校本教学研究。卢梭《爱弥儿》开篇这样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所谓造物主之手,也就是自然之手。在他看来,自然的人原本是好的,只是受了人为的教育和管制,自然的人才变坏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孟子:“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教育问题。柳宗元:“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教育的秘诀,不过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然生长。如果说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那么,这种朗读主要是个别化的朗读; 如果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只可能发生在个人化的朗读中。叶苍岑,语文教学法专家,语文教学的整体研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基础知识教学。前苏联专家对《红领巾》一颗的观摩教学评议: 1953 年 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的一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 也兼用了讲解法。这节课的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作业、进行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课后的评议会上,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一些优点,随后就提出了几点意见: 首先,普希金不满 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 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要讲两小时。“这样不合理地使用时间,是把宝贵的光阴浪费了。而且,这样分段讲解, 把课文逐字逐句地咀嚼得像粥一样烂,然后喂入学生嘴里,不可能让学生对整篇作品获得完整的印象。”其次,每课时 45 分钟,教师的讲述都在 40 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 5分钟。另外,普希金提出,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朗读、复述、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也应该让学生做,让学生形象地描述人物的性格,教师予以启发、引导、补充和提高。”但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这些工作都由教师来做了, “教师过高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普希金提出,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妨碍了语文的发展,而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形式地要求每堂课都是一样的。必须记住: 在某些课里进行的多在某些课里进行的少,有的甚至没有,这也是正常现象。”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对《红领巾》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5月 27 日在北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试教共用了四节课,第一节介绍课文来源,学生讲述故事,教师补充;第二节范读全文,分析课文,学生划出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句子,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人物性格表;第三节划分段落,写段落大意;第四节讲写作技巧,文体特点,学生朗读。四节课每节都是由学生先讲,再由教师引导、启发,最后概括总结,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同年 7月,《人民教育》发表了叶苍岑教授的《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普希金的意见和中文系学生试教的经过和体会。该刊同时发表题为《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短评,指出: “普希金给我们指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向,北师大中文系学生已经打响了‘第一炮’,希望全国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能从此把改进语文教学的工作,再推进一步,推向新的发展方向上去。”在这以后,全国语文教育界开展了对“《红领巾》教学法”的学习, 许多学校都组织了学习讨论和观摩教学,进行教改实验,全国都掀起了学习“《红领巾》教学法”的热潮。亨利效应(心理学把因接收虚假信息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面效果,称之为亨利效应。) 霍桑效应(发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把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称之为霍桑效应,或者是宣泄效应。) 真实的教学研究往往是“教学与生活”的研究。校本教学研究的成果表达可以分为:教学叙事和生活叙事。教学叙事和生活叙事总是叙事者“个人生活史”的一系列片段,因此真实的教育叙事或生活叙事往往具有某种“自传”的性质,因此,校本教学研究也可以用“自传叙事”的方式提出自己受教育经历以及教育经历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者生活事件。教学叙事: 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案例”。用钢笔录像:教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让后教师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的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教师把自己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教学环节中,表达教学重建可以夹叙夹议,描述方式如:“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节课,我会……”。教育记叙文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里发生的教学
《校本教学研究》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