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诗词吟唱走进语文课堂
现在的古诗词教学,离诗歌本身越来越远,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铺陈考试知识点,将诗歌本身的美感和韵味消失殆尽。而目前古典诗词吟唱的活动范围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在中学的少之又少,且古典诗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通过自身的研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诗性品质和引导学生的诗性生活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古诗词吟唱教学的可能
古典诗词吟唱在中小学推广,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教,另一个是教什么。“如何教”与“教什么”是相互联系的,在思考“如何教”要以“教什么”为基础,而“教什么”则是“如何教”的前提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简单地说,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吟唱教学也许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如何教”是指在吟唱课堂的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愿意接受,然后从接受到学唱,再到学会,慢慢地爱上诗词吟唱,最后让吟唱成为帮助其提升诗词领悟能力的平台。所以说万事开头难,吟唱教学更是如此。如何让沉浸于重金属、摇滚乐中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和考试分数的现实条件下,愿意伸出自己的耳朵,心平气和地听一曲古人之歌,这是一件难事,更难的是,个性十足的学生,如何愿意开口唱那咿咿呀呀的曲子呢? 而“教什么”则是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言的,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要教授的内容是不同的。哪些学生可以直接教给他们古曲,而哪些学生则需要从简单曲子学起,又或者说需要老师为这首诗重新谱曲,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对于一首曲子的学习,有三个步骤,首先学谱子,其次看歌词,最后将歌词和谱子合为一体。这是众多歌曲的学习方法,诗词吟唱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会唱,只是诗词吟唱的基础性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整首诗或词的感情,并能引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一般来说,古诗词吟唱应把握以下技巧:“气息支持;语调抑扬;句读停顿;字正腔圆;韵味内涵;神态自然;动作协调。”择其简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上的古诗词吟唱,最重要的是“语调抑扬”“句读停顿”“字正腔圆”这三个要素。语调有抑有扬,顿挫张弛有度,咬字发音字正腔圆,整首诗或词的感情会顺带着引出,内涵也便体现于此。
对于诗词吟唱的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欢快的小诗,语文教材和我们校本的蓝皮书里也有摘录,如《鸟鸣涧》《长干行》《江南可采莲》《渔歌子》等,这些曲子不长,内容较为简单,节奏欢快,韵律明显,普遍受初学者的欢迎。从简单曲子着手,让学生大致了解诗词吟唱,并能够对其产生一些兴趣后,再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的教授。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也让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古典诗词吟唱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是否受用,以便更好地对其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调整。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老师可以在教唱之前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让学生渐进《渔歌子》的情感世界,大致把握这首词的表达内容。紧接着便向学生示范吟唱,老师在吟唱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想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如停顿的地方、拉长音的地方、音量扩大的地方以及表情等,这样下来,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点拔高,再进行教唱就容易多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便容易了。
三、古典诗词吟唱教学的各个阶段
:从易开始,兴趣为主
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胜过古典音乐,同时他们也更希望吟唱能够融入流行的元素,让吟唱摆脱单调和枯燥,更具有时代的活力。那么这时候古典诗词吟唱的曲风也要随之变化。面对刚开始学习一种新东西的学生来说,“喜欢”是他们愿意学习下去的最大的动力,如果从一开始便排斥的话,那学习之路便难上加难。只有让他们喜欢或者不反感,才能深入学习。所以在吟唱初期老师可以考虑用添加流行音乐的方式进行吟唱教授。
我们熟知的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就是一首典型的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元素完美结合的作品,用轻柔舒缓的音乐,循序渐进的节奏,情感变化拿捏到位,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是完全遵照《水调歌头》的诗词内容进行谱曲的,而毛宁的《涛声依旧》则是抓住《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江风”“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的场景进行了一定的词曲改编,原作者张继本意写科举落第之后夜宿他乡的孤苦和羁旅之愁,而《涛声依旧》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把握再加以创作,融入新意,則将“《枫桥夜泊》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首曲子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借用了《枫桥夜泊》的原词,更多的是通过改编和谱曲后,整首曲子传递出“在感慨已经远逝的感情中添加了一份重归于好的期盼,所表
让古典诗词吟唱走进语文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