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敬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却因为代沟、冲突、沟通等问题,可能有着很深的隔阂,而且可悲的是,往往在发觉之后想变更却总是手足无措,好像除了唉声叹气就只剩下徒呼奈何了。
缘了两个字专心,专心去做一件事情,专心去体会,专心去发觉,就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敬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4
龙先生的《孩子你渐渐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起先做母亲的妈妈充溢欣喜和新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敬爱的安德烈,在《敬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沟通,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化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敬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探讨的话题应有尽有,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探讨,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争论。不仅仅动人,并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化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老师的我也不明白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敬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敬重和确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可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恒久只能是“孩子”,恒久不能得到敬重,恒久只能选择听从。莫非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愿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受探究下去,我又发觉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究竟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资料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必需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凡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凡”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我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我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我喜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异样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探讨:想从事自我喜爱的工作,就必需具备必需的竞争本领,就必需努力学好本事。为了将来的快乐,今日必需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敬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敬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离开德国4年后重新与儿子相见时,两人已从密切变得生疏。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这本书讲的是龙应台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担心,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通过书信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感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比如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头的教化和经验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学问,社会富有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十八岁的他生长于德国,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相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缘由,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扬的影响,躲避?国家?这个东西。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