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米勒
1
乔治·米勒 (1920-2012)
神秘7±2
2
1920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还曾担任洛克斐勒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以乔治·米勒
1
乔治·米勒 (1920-2012)
神秘7±2
2
1920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还曾担任洛克斐勒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他最著名的著作是1956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的《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一文
见课本p90 短时记忆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排名第20位
生平
3
196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 年当选为美1971 年当选美1971 年获实验心理学会华伦奖章1976 年获美国语言听力学会杰出服务奖1982 年获纽约科学院行为科学奖章1991 年获美国最高荣誉科技奖 - 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学终身贡献奖
4
神秘七加减二
背景
以信息 处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萌芽时,电脑的资讯处理功能是影响因素之一。米勒在讯息记忆上的研究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当时的心理学家虽然已将讯息处理的历程大致区分为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时记忆(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长时记忆(long - term memory),但短时记忆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则是在米勒 1956 年发表研究报告《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之后才被确定的。
5
主要观点
所谓七加减二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可在5-9之间波动。在不得重复练下 7 个项目(如 7 位数字、7 个地名)短时记忆的量虽不能增加,但此 7 个事项的性质则可经由心理运作使之扩大。
他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信息编码的概念。他认为编码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输入信息归类,然后加以命名,最后储存的是这个命名而非输入信息本身。编码是一个主动的转换过程,对经验并非严格地匹配,因此编码以及之后的解码往往会导致错误发生。
6
如 2471530121987 是一长串数字,远超过 7 的限制,但如经心理运作将之意义化,变成 24(小时) - 7(一星期) - 15((半个月) - 30(一个月) - 12(一年) - 1987(年),然后再记这长串数字就比较容易。
米勒称此种意义单位为组块(chunk)
举例
如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经验)
不懂心理学的人 五个组块
懂心理学的人 认知和心理学两个组块
心理学家 一个组块
学习时都是将零碎信息 经心理运作变成多个组块之后记下来的。
块可以是一个字母、单词、成语、句子、图示、事件等。
7
组块依据的联系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那些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组合成的组块不一定需要形成
乔治米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