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 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 母女关系冲突迭起, 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 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 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关键词: 《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作者简介:董宁杰,女, 1983 年出生,山西大同人, 西安财经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18-0017-01 《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 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 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 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 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经过双方 2 的努力, 最终达成和解。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 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 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 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 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 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 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 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 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 于是, 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价值观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 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因此, 对于一个家庭 3 而言, 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 以便光耀门楣。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 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因此, 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 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和别人没有关系, 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当与美国人打交道时, 他们很少通过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 一个人的成功代表其集体的成功,会光耀门楣。在小说中, 龚琳达和女儿薇弗莱的例子有力体现了东西方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在薇弗莱棋艺上突飞猛进后,她就成了母亲炫耀的资本。每个周六, 在她没有比赛的日子里, 母亲带着她去市场。这时, 母亲必会不失时机地、骄傲地向任何人介绍着: 这就是薇弗莱, 我女儿。然而女儿对母亲的这种做法却很反感, 终有一天, 母女的冲突达到顶点, 薇弗莱大喊: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 那你为什么不学下棋呢?母亲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14
  • 文件大小76 KB
  • 时间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