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访谈宅基地.docx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访谈】近日,在全国开展的拆村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这场拆村运动的政策背景是,国土资源部2006年推行的“城乡建设用 地增减挂钩”试点。随着这一政策推出,地方上违背民意的强拆在日益增多,曲解政策现象时有发生,地方的土地财政冲动愈发高涨。
本新京报:但城镇化是必然趋势,如何在城镇化与农民利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呢?
于建嵘:执政者和专家学者,都在寻找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要求国家权力机关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控制征地规模,禁止随意修改规划。第二是改进补偿方式, 增加补偿,妥善安排好农民生计等。
这两个方案也存在问题。
新京报:什么问题?
于建嵘:这些措施,没有认识清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着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制侵蚀民权,这一本质性问题。如果不限制某些官员在 征地时拥有的无限权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昌平表示,政府不应在农村拆建中作为经纪人,而地方财政喂不饱诱发牟利冲动,应从财政体制入手让政府为民服务
现在整个财政体制把乡镇搞得没钱花,而土地收益成为基层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就要以地生财。
拆与建,必经之路
新京报:你在前几年就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大拆大建,你为什么那么说?
李昌平:我们要发展城市化,要搞新农村建设,当然要盘土地。土地整合后,城镇发展得快,农村也发展得快,这个是必经之路。
新京报: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李昌平: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乡镇党委书记,开始从事村与村换地,中心村和边远村之间换地,节约出来土地办厂,这样乡 镇企业才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小城镇格局。随后我也形成了这个概念。
新京报:但很多专家认为不该大拆大建。
李昌平:我认为,该拆的拆,该建的建。中国要把9亿农民变成只有两三亿农民,要把几百万个自然村变成八九万个中心村,不 拆不建怎么可能。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搞公共服务,怎么搞城乡一体化。
政府不该借拆挣钱
新京报:但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城市化进行强拆。那是否说明你的想法有问题?
李昌平:我认为拆建的总体思路、方向是对的,但一些做法错了。
新京报:哪儿错了?
李昌平:在城市发展、农村发展中,政府不应该成为经纪人。政府要在这里挣钱,肯定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新京报:什么样的矛盾?
李昌平:比如诸城,政府为挣钱,搞房地产开发,开发商为了挣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所以只要政府想在这里面挣钱,肯定会 出现利益分配问题,就会跟农民产生矛盾。
新京报: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李昌平:政府只是服务者角色,不能去挣钱,在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关键是政府角色的定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政府 下海,农民上楼”,就是批评政府当经纪人,不就跟官员下海一样了。
财政体制缺陷成症结
新京报:你在农村调研中,有政府甘心扮演服务者角色吗?
李昌平:我曾去吉林德惠市调研,当地政府只为农民服务,没有挣钱,还贴钱,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出很多土地,建了养殖小区, 并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农民非常满意。
李昌平:肯定不能,老贴钱,谁还去做呢?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矛盾,如果基层政府成了经纪人,可能啥事都能做,但也可能啥事 都做成坏事;而不挣钱,基层政府又没积极性,啥事都不做。
新京报:症结在哪儿?
李昌平:财政体制的问题。如果乡镇都有钱花,那可能就不做经纪人,就去做服务了。现在整个财政体制把乡镇搞得没钱花

访谈宅基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hugezhang2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7-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