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样观察法
第1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取样观察法
第四章
第2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取样观察法
定义:
取样观察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抽取部分对象为样本或抽取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进行观察,
√
√
8:00-8:20
√
9:00-9:30
√
10:00-11:00
√
第19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游戏类型
1
2
3
4
5
6
……
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被观察的儿童
①②③④⑤⑥
时间间隔可以是:10秒钟观察,10秒记录,等40秒观察下一名儿童。
社会性游戏观察记录表
第20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记录形式:
查核记号,打钩记录行为是否出现;
记录记号,划”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
采用“间歇——观察——记录”的方式
例如:
每一名儿童观察6分钟,1分钟观察,一分钟记录,一分钟间歇,重复上述过程。
(4)进行观察记录
第21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5)行为分析
整理观察记录资料;
撰写观察分析报告。
第22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5)行为分析
第23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操作练习】
很新概念
分类定义
第24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操作性定义
序号
类别
操作性定义
1
破坏物品
踢桌子、扔玩具、破换玩具等
2
攻击他人
推、拍、戳及用东西打其他人
3
语言辱骂
用不文明的言语辱骂其他人
4
乱发脾气
冲他人哭闹、尖叫、踢打、扔东西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婴幼儿对其他人大喊大叫,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伴随拍、推、踢、戳及用东西打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物品的行为。
第25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幼儿攻击性行为记录表
时间
儿童
序号
攻击性行为类别
破坏物品
攻击他人
言语辱骂
乱发脾气
9:00-11:00
1
正
第26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时间取样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局偶代表性的资料,省时省力。
可以确定行为、事件发生的频率,借此探讨教育的作用。
可以取得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第27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缺点
只适用出现频率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
只能获得行为出现频率的资料,不能保留行为的具体内容,行为过程及性质。
不能保留行为发生的顺序,难以揭示行为的因果关系。
将贯穿行为分解为若干成分,破坏了行为的完整性,难以识别行为的相互关系。
行为类型的建构,容易带有主观偏见。
第28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从被试多种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
第二节 事件取样观察法
第29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案例1】达维的幼儿争执事件
对幼儿园儿童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发生的争执事件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对象为40名2-5岁的儿童,其中男孩19人,女孩21人。观察过程是等待争执事件的发生,直至行为停止,全程记录。具体包括:
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时间;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争执者所扮演的角色;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结局如何;后果与影响。
第30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达维的观察结果
经过三个多月的观察,共记录200例争执事件。其中68例发生在室外,132例发生在室内;每小时发生3-4次;持续1分钟以上的13例,平均时间不到24秒,室内比室外长;男童争执多于女童,攻击水平也高于女童;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但侵犯性质增强;所有争执都伴有冲击、推拉等动作,偶有喊叫和哭泣;争执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出于被迫服从年长儿童而停息;平息后恢复常态。
第31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1)确定目标行为
婴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外显的行为。
【例如】
幼儿任性行为
事件取样的操作步骤
第32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日
(2)对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
取样观察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